许多人都会改变,或者说,一切都是会改变的。我们也见到了各种改变的嚷嚷。
沼泽的改变,带来的是一张精彩之作,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沼泽的这张《二维》,还在网站上试听了就很喜欢,打算写一些东西,但一直在忙而搁置了,也希望能听到唱片的原貌再说。真的拿到这张EP,一口气听完,还是有了惊喜,最后竟是比网站试听版多了的一首曲目《广场午后》。
一个更加自由的广场午后的奇异景象,各种写意式的剪贴,而非具象色的大量音效,描绘出一幅繁忙而纷乱的广场景象,最后,仿佛在落日的徐徐落下中,带来了渐浓渐深的夜色帷幕。
这是一个奇怪得陌生的世界,但分明有着我们能理解的疲倦、紧张、痛苦、兴奋,甚至是忧伤。繁忙躁动着,最后仿佛随着午后的消逝,而渐渐安静下来。
没有准确的音阶,没有传统意义的旋律,不是绵延的或更迷幻的,而是更加零碎的。一些抽象片段经过不断叠加混合,或者一些单一动机做了调变改头换面地再现出来。
这些声音,已经不仅主流电子或者Post Rock可以包容的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更加IDM化,而且让人联想到沼泽会进一步抛弃传统乐器的倾向。
据说主唱海亮曾经当过DJ,在还没有来到广州之前,想到这一点,剪贴的大量运用,对不同声音混合的兴趣,也许老早就形成的了。
《异角落》,different world,果然他们进入了一个异域神秘空间,难道沼泽在向人们揭示,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的秘密,在一些阴暗的不为人知的角落,就会完全呈现异化的另一空间。
哀伤而宏大的ambient键盘,引领着我们进入这个异域,the different world。而冷漠的电子节奏,却并不象是我们自己慌乱的步伐,特别是不断在效果变化的时候,感觉象一个支配我们命运的力量,或者联想起暗夜里的猛兽或怪物。
这两首曲子,强化了整张EP给人的奇异感受。
另外的歌曲也相当出色,尤其是“二维”,仿佛一个较晦涩的现代哲理寓言,而多种元素的结合也很成功,譬如JAZZ和电子之类,给人大气的感觉。不过我自己更喜欢《几米》,一幅简单的但同样超现实的情爱画面,在爱欲冲动中突然而至的深深失落。
《U之自白书》可能是首很容易被忽视的歌曲,不过这也许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口味不同就很难客观了,因为最近越来越不习惯听太重的东西。
这首歌曲还是不错的,在重型电子框架内融会了沼泽特有的噪音语言。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在沉郁中的突然爆发,然后紧接着听到另一个宁静的声音,也许正是沼泽希望做到的。
可以发现沼泽,尽管在电子上愈走愈远了,甚至是更实验了,但总是保留着一些摇滚里头很躁动和猛烈的东西,《U之自白书》甚至比他们以往的一些摇滚歌曲更加暴躁和凶险。
紧接着的正是另类民谣版本的《二维》,正合我的意。很流畅,再次强调的忧伤主题,1分多钟的短曲。
《几米》、《二维》,好象沼泽也越来越多这类小品式的作品了,短小,言简意赅 。
喜欢沼泽,喜欢他们对自由的探索,更喜欢他们对音乐的探索的方式,也是这么的自由自在。
期待他们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哪怕这些改变未必是所有人欢迎的。
至少,这总比某“未成年乐队”摇身一变,成为了什么罗密欧要好。(会让我联想到在中央台见过的一幅景象:臧天朔在激情高唱“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会的感觉可真是够“斗志昂扬”的咧。) (Edward/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