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华语流行歌坛被一股来自中国最西部的“刀郎”力量小小的“娱乐”了一把,当那个哼唱着《2002年最后一场雪》的刀郎还是热火朝天的话题人物的时候,“刀郎”家族的亲戚们也按捺不住了,转眼间,歌坛出现了几个叫刀郎的歌手,西域刀郎便是其中之一,带着自己的MV和写真集来到北京,“西域刀郎”的商标他是抢了个先,三个刀郎中他又是第一个出了写真集。在专辑首发仪式上,还有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钟再思坐镇,放话出来有意将《寻找玛依拉》的故事拍成电影。
揪着大家对刀郎文化的浅薄见识,这个一副典型东北大汉模样,不善言辞而且相当腼腆的西域刀郎潘晓峰以一种同刀郎截然相反的高调姿态,聪明地“贩卖”音乐,“贩卖”刀郎这块金字招牌。堪称最懂得推销自己的西域刀郎首先解释了关于“刀郎”这两个字的含义:“‘刀郎’不是某个人可以垄断的专利,在新疆,‘刀郎’除了是指刀郎舞的意思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王子的意思。比如你钢琴弹得好也可以叫‘刀郎’,相当于钢琴王子的意思。”
原名潘晓峰改叫西域刀郎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其实在刀郎成名前还有一个叫“走出沙漠的刀郎”的刀郎。“谈不上跟风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对‘刀郎’不同的理解。”说起和刀郎有什么区别,西域刀郎谨慎地表示自己比粗圹、高亢的刀郎更加细腻、温柔、含蓄些。
对于“刀郎”文化,西域刀郎认为它是一种新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特别自然纯粹的感情流露,是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唱腔非常平民化。“喜欢唱歌的当地人更是以把自己叫刀郎而自豪。”
“我借鉴‘刀郎’文化,但起这个名字不代表我的音乐就是‘刀郎’音乐的全部。西域刀郎只是公司对我的定位,我觉得很合适。‘西域’代表了我对西域文化的情怀,‘刀郎’则是我对音乐的追求目标。”
西域刀郎是谁?
西域刀郎原名潘晓峰,东北人。崇拜布莱恩·亚当斯、崔健。1995-1996年曾签约广州某唱片公司,推出过一张名为《菊花吟》的唱片。自我风格评价:“我认为上摇滚,但别人认为是抒情,基本上算流行吧,”之后唱过歌,搞过乐队的潘晓峰转到幕后发展。
潘晓峰两次游历了辽阔的新疆,与一位名叫玛依拉的新疆女孩子相恋。因为玛依拉的父亲病倒了,潘晓峰随玛依拉来到了她的故乡——新疆什麦盖提县。“刀郎”是当地人的自称。玛依拉带着他跑边了麦盖提县,潘晓峰完全被那里的风光迷住了,四处寻找自己的音乐灵感。三个月后,潘晓峰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心爱的玛依拉了,于是就一口气地写出了《寻找玛依拉》。他每天都在麦盖提县一带到处弹唱这首歌,被唱片公司制作人员听到,就这样“西域刀朗”开始站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