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的风采1我和我追逐的梦
10月9日,刘德华的个人演唱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从杂货店少东家刘福荣到天王巨星刘德华,刘德华的半生奋斗就好像一场波澜壮阔的戏。本报将从今天开始连续推出八个版的刘德华特刊《真我的风采》,介绍他的成长故事、个人奋斗历程,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人格魅力。记者走访了刘德华身边许多亲密的合作伙伴、工作人员,从多方位为读者展现刘德华“真我的风采”。
刘德华本名刘福荣,后改名刘德华。他的成长过程和奋斗经历,是典型的香港式的——从草根阶层成长,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有成就的人。他的努力和成就,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他的奋斗和奋斗结果,永远都能给人教育,也能给人希望——机会就在你身边,看你有没有拿出100%的努力来,如果你有,那么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别人能得到的,你也能得到。
小时候帮家里送外卖
刘德华一位很亲近的好朋友说:“他是典型的香港人,很苦,熬出来的,所以他会把握每一个机会。”
刘德华的父亲早年在机场里面做消防工作,负责开车。以前他们住的地方很差,后来全家从大埔搬出,住在坚城片场边。家里开小店,经营杂货和冷饮,那时候没有广告牌,小店都流行用一个牌子,每天卖什么东西写在上边,孝顺的华仔每天帮家里的小店写牌子,朋友笑称:他的书法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常常有一些二三线的演员跑来刘家的冷饮店喝茶聊天,但红的如冯宝宝、曹达华、石坚等却少有亲身前来,他们都是叫外卖的多,因此每当冰室的电话一响起,华仔即飞扑抢来听,为的是争取送外卖到片场,一睹明星风采。每次到片场,就像进大观园,好奇加新奇,老想贪婪地流连此地,好好逛一逛。那时候在他眼中的冯宝宝、石坚、曹达华,很多时候就是回家扭开电视机里头的他们,没有戏剧和人生的界限。
中学毕业时,华仔和一个同学找了一份暑期工——替厂家送手袜皮套去,从红磡送去湾仔,除工资外,每天还有二十块钱的计程车费用。为了把计程车钱省下来,他们就改坐渡海轮,从红磡码头去湾仔码头,下船后再走一段路就到了。就这样,他们肩上扛着两大包又厚又重的手袜皮套,顶着恶毒的太阳,汗流浃背地走在路上,又担心熟人看到这个狼狈相,看到湾仔的三角红砖教堂,才算舒一口气。尽管辛苦,但是华仔过得无忧无虑,长大后才发觉:男人的肩膀,卸下手袜皮套的日子仍然要负起沉重的责任,走一条好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