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真的有必要让我再介绍一下Oasis(绿洲)是谁吗?
2月18日、19日两天Oasis及Franz Ferdinand、Ian Brown等国际大牌齐聚曼谷,参加了Bangkok 100 Rock Festival 2006(曼谷100摇滚音乐节)——这是东南亚地区截至目前为止规模最盛大的一次摇滚音乐节,恐怕也是欧洲乐队近年来在亚洲地区最高规格的一次集体亮相。
本报记者得到消息之后迅速办了签证,假都没请就跑去曼谷替大家追星,现在让我们看看他都带了点儿什么回来。
Ian Brown “Ian,滚回曼彻斯特去!”
版面有限,就拣最重要的说吧,让我们从Ian Brown在第一天的演出说起。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Brit-pop这个名词,直到石玫瑰(The Stone Roses)以救世主的姿态在曼彻斯特出现。他们融合了吉他摇滚和独立舞曲,创造出影响整个摇滚乐进程的迷幻摇滚舞曲。石玫瑰总共只出版了两张唱片,就是这两张唱片让当时的乐评人惊呼:“上帝在第八天创造了石玫瑰乐队才收手。”
石玫瑰在1996年解散,主唱Ian Brown单飞。或许不再那么石破天惊,但从音乐性上来说早已脱胎换骨的Ian Brown在这十年间已经发行了四张个人专辑。这就是为什么当Ian Brown走上Bangkok100的舞台时,获得了台下观众巨星级的待遇——不要说当天主角Oasis,就是整个英国乐坛,有几个人不把Ian引为偶像呢?
听过Ian经典的单飞专辑《Solarized》、《Golden Greats》的朋友大概都能理解他的趣味:迷幻、以摇滚乐为基础用电子音乐的创作思路制造出晕眩。在现场的Ian也延续了这样的趣味,轻轻的缓慢的律动,小号、打击乐带着人上上下下。可惜这音乐不适合传统意义上的跳舞,全场几万观众站在场子里等着跟摇滚乐pogo或者跟着舞曲跳舞,可Ian没给他们,虽然他一直试图调动观众的情绪,可观众们在听了几首歌之后开始觉得乏味。现场气氛甚至没有去年Ian Brown在北京演出时热烈(虽然观众人数要比北京多不少),Ian自己甚至也有点儿不高兴,当他向观众竖起小指之后,我旁边那个老外喊出了:“Ian Brown滚回曼彻斯特去”的口号。
实际上他的现场没有任何瑕疵,只是那偏慢的律动不适合人多和偏流行化(别忘了,今天的主角是Oasis)的场合而已。唯一令他挽回颜面的是他在现场穿插的两首石玫瑰时期的老歌,这两首歌勉强制造了音乐节第一次pogo。是啊,Ian Brown下台的时候观众们集体鼓掌欢呼,大概这些站了好几个小时渴望跳舞或者pogo的观众全偷偷舒了口气吧……
其实Ian现在的音乐适合5000人以下的中小型场子,而他的乐队又不可能再现唱片中的华丽和复杂,面对的又是一帮打算来卡拉OK的人。
Franz Ferdinand 当红辣子鸡
虽然英国的摇滚乐杂志把Franz Ferdinand捧上了天,虽然他们最近两年连续获得了格莱美“最佳摇滚乐队”提名,虽然他们这两年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可观的专辑销量,但我还是搞不明白他们到底哪儿好听?除了大热单曲《Take Me Out》之外,恕在下腐朽冒昧地问一句——Franz Ferdinand到底哪儿好听?
他们在Ian Brown之后的演出大概让我搞明白他们的魅力所在了,这真的是支标准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我是说,他们的音乐太适合现场了。
他们在舞台后巨大的幕墙上祭起了足有十几米长宽的巨大幕布(图案是第二张唱片《You Could Have It So Much Better》的封面),出场前又放了一段电气味儿十足的音乐,人还没露面,观众就已经被挑逗得激情澎湃了。Franz Ferdinand是那种从小酒吧一场一场演出来的,深知现场意义,又了解观众的燃点在哪里,同时还没被漫长的巡回演出搞厌烦的年轻大牌。他们的音乐太适合在现场准备出来,为年轻时髦的摇滚乐迷跳舞用了。英式气息的Disco Punk,你看看主唱Alex Kapranos唱歌时的表情就知道他有多享受现场,以完成工作和完成现场的心态都能够制造完美的声音,但现场给你的往往不仅仅是声音,台上那些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面对疯狂乐迷时脸上由衷幸福的笑容,都是一个乐队是否享受现场的因素。如果说唱片里的Franz Ferdinand魅力有五分,那么今天的他们在现场的魅力足有十分。
人见人爱的《Take Me Out》如约带来本场高潮,全场几万人都在跟着他们唱歌、舞动?鼺ranz Ferdinand的唱片或者看他们的现场都不用费脑子,高兴些,跟着他们跳舞就行了。在现场的他们,还真像几个摇滚界的DJ。
Oasis 流氓一老,就成了皇帝
Franz Ferdinand刚一下台,我们一帮人就趁着前面的观众出去上厕所或者到后面休息的空当往前挤,毫不夸张地说,至少有3000人跟我们有一样的想法,因为后面将要出场的是Oasis。
本届音乐节除了泰国本土乐队外,每一支乐队换场时都要更换全部设备——不要说吉他音箱或者麦克风这类东西,就连架子鼓也一套全部换掉(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阵势的,一般只是更换军鼓和镲片而已)。所以每支欧洲乐队的调音时间足有一个小时,加上演出时间一小时(实际上Oasis演了一个半小时)。而曼谷当地气温哪怕是晚上也有将近30度,再加上5000多人挤在一起,再想想演出开始之后上万人跳跃起来所引发的热量……在蒸笼般的前排人群里站上两个小时,我都佩服自己追星的勇气,还有跟我们有同样想法的这几千歌迷的决心。
大概在舞台前20米处,我们实在没办法再往前了,在那儿你别说坐下或者蹲下,就是想弯个腰都没戏。等待调音这一个小时不好熬啊,演出还没开始呢我就快虚脱了。说起来有些傻气,上中学的时候听Oasis的打口唱片,从来没奢望过有一天能看到他们的现场,如今有机会看到了,拼了这条小命也得彻彻底底的追回星,要不然对不起十几年前的自己啊。
至于他们出场时的盛况,请自己想象,上万名累和热得快虚脱的人在一起发出嚎叫,跟着他们唱几乎每一首歌,当音乐真的响起来的时候,人人都突破了生理极限,全都高举双手跳跃起来。至于Oasis的表现,跟我们在那些现场DVD里看到的几乎没有任何不同,乐队成员的表现,包括Liam Gallagher在台上唱歌的姿势全部在预料之内,甚至他在间奏时站在台前望向观众做流氓挑衅装的模样,全部如教科书般经典、霸气,了无新意。
不过这没什么,我们就是来追星的。或许他们确实没有Franz Ferdinand这样的乐坛新贵朝气蓬勃,但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过去,他们还是制造了Bangkok100上最壮观、最令人晕眩的现场。
在前排pogo的经历简直不堪回首,在闷热的人堆里站了两个小时之后我已经完全不行了。缺氧、脖子疼、腰疼、脚疼……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军训……我从生下来到现在还没经历过这么令人体力透支的现场,浑身上下都湿透了,目力所及,所有人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就像这里刚刚下过一场雨似的。绝对是个高峰体验。
《Wonderwall》、《Layla》、还有返场曲目《Don’t Look Back In Anger》等等名曲全部是全场几万人的大合唱,那场面真壮观啊,我要是写首歌能制造这样的场面我会哭的。跟着几万人一起唱“So Sally can wait, she knows its too late as we're walking on by……”实在是件令人虚脱的事儿,这世上有这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青春期吗?
最后一曲,爱出风头的Liam Gallagher跳下台去,在两名保镖的护卫下沿着媒体通道巡视了一遍歌迷,这家伙从始至终没摘下墨镜没露出笑脸,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摇滚流氓,还真是有范儿啊。
流氓们都老了,他们有的变成了皇帝,有的变成了歌迷,要不我说所有人都该试试搞文艺呢。
本报记者 祁又一
(责任编辑:刘越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