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导演托那多雷“国际导演拍北京”之行前呼后拥,他需要一个贯通中西音乐的合作者来完成非常重要的配乐工作,鲍比达最终出现在这个瞩目的位置上,让人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借此机会,鲍比达到北京低调工作了一段时间,本报记者在他的北京工作室专访了这位驰骋华语乐坛三十余载的传奇音乐人。鲍比达的代表作之一曾是电影《新不了情》同名主题曲,现在,他把重续音乐“不了情”的希望寄托在北京。
入行是为生活所迫,14岁开始职业做音乐
鲍比达5岁开始学钢琴,7岁的时候随一个家庭乐队在东南亚一带表演,唱当时流行的猫王音乐,演奏打击乐,乐队很受欢迎。 不过,他正式以音乐为职业是在1964年,年仅14岁的鲍比达家庭遇到困境,父亲生病没钱输血,正在上学的他迫于经济压力只身到泰国打工,做酒店和夜总会的音乐领班等工作,“我的命运就是这样,最初并不是我要音乐,而是生命仿佛有一股力量逼迫我走上这条路。”上世纪70年代初,鲍比达已做到EMI音乐总监,但他对自己的音乐知识不满意,专程到波士顿学音乐到洛杉矶学电影配乐。80年代初,返回香港正式开始在华语音乐圈大展拳脚。
回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鲍比达自认为跟同行最大的不同是涉猎广泛,拥有各种各样的经验,“除了流行和民族音乐,我还做拉丁、爵士、NEWAGE、歌舞剧、电影音乐。我会融合起来配合需要”。他自比为厨师,会做各式菜,又能不断融会贯通创作出新的菜式。其实在记者看来,鲍比达更像这个行业硕果仅存的“苦行僧”,是极罕见的真正把音乐当作生命中第一位重要东西来看待的虔诚创作者。
痛惜港台音乐只为商业而创作
鲍比达在香港和台湾的音乐生涯,外人看来是最风光的时刻,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酸楚和无奈。鲍比达是第一批参与制作香港红磡演唱会的幕后音乐人,与梅艳芳(梅艳芳新闻,梅艳芳音乐,梅艳芳说吧)、张国荣(张国荣新闻,张国荣音乐,张国荣说吧)、林子祥(林子祥新闻,林子祥音乐,林子祥说吧)、许冠杰等等所有你能想到名字的大牌巨星都合作过。可惜“十年左右后,音乐变成为了商业而生,香港歌坛不需要创作了,”鲍比达不无痛心地说,“全部都是翻唱,直接拷贝日本、台湾、美国的歌,不尊重音乐,只尊重艺人,致使歌坛彻底沦为秀场。”鲍比达回忆,那时候市场上似乎只需要卡拉OK,自己那时候大部分工作是抄编曲,而且人家要的标准就是跟原来一样的,歌手要唱哪首歌,就拿来原歌听、抄,然后重录给他们,“很辛苦,但更痛苦。”
眼见香港已无用武之地,1993年,鲍比达曾到北京正大国际音乐公司出任音乐总监,停留了数月后,决定到市场更为成熟和蓬勃的台湾寻求继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刚到台湾的鲍比达的确度过一段蜜月期,“很少用拷贝,全部是创作,我在制作上得到不同经验,进步很大”。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台湾唱片行业状况也开始变得恶劣,唱片公司方针立刻调转目标向钱看,“老板不再去考虑社会需要多样的音乐,为了好卖只提供低龄化产品。那种音乐你听到没有任何感觉,只注意看歌手的脸可爱不可爱就行了;唱片公司找来的歌手根本不会唱歌,我问他/她唱什么调,自己都不知道,节奏也找不到……音乐艺术消失了,唱片变成快餐文化。第二个时代,就这样被弄坏了。”
想学更多中国音乐
这些年,鲍比达已经很少涉足流行音乐,致力于发烧音乐、歌舞剧、电影音乐等成熟和理性的东西,并且一直不断学习新的音乐样式。这次来北京工作,他找了老师一本正经开始学古琴,“我一直想学更多中国音乐,老师说应该进入古琴灵魂,才能知道中国人的音乐究竟是怎样。我会慢慢来,以前各种音乐都做得差不多了,也许多学一点,音乐会有不一样的路线。” (责任编辑: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