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周杰伦新闻,周杰伦音乐,周杰伦说吧)300万张,光良100万张,周笔畅(周笔畅新闻,周笔畅音乐,周笔畅说吧)60万张,李宇春(李宇春新闻,李宇春音乐,李宇春说吧)43万张……一个个唱片销量数字涨满眼球。 果真如此?著名音乐人宋柯一语道破天机:“动辄给唱片实际销量乘5或乘10。”数字时代,讲求以数字说话。只是,其中有多少是实打实的统计,又有多少是不吝注水的虚报呢?扑朔迷离的唱片销量数字犹如神秘深邃的“达芬奇密码”,引人注目,更让人迷乱。
数字泡沫一戳即破
上周末举行的第四届特步东南劲爆音乐榜颁奖典礼上,“销量”问题数次被抛向各路明星。佯装惊诧者如王心凌(王心凌新闻,王心凌音乐,王心凌说吧),“水分?黑幕?怎么会?我真的不太清楚。”大打太极者如何洁(何洁新闻,何洁音乐,何洁说吧),“等我的专辑卖到无限量时,我再告诉你们。”也有坦诚面对者如沙宝亮(沙宝亮新闻,沙宝亮音乐,沙宝亮说吧),“唱片公司和发行公司有时给出的销售数字并不准确,我从不问自己专辑的销量。”
卖菜卖肉,都得有杆秤,卖唱片难道就能随意报数、不讲诚信吗?很多天皇天后级歌星的唱片一年销量才上百万张,而周杰伦一个月就有300万张销售量,即使他人再红,这个数字也多少值得怀疑。一个歌手,靠虚拟的销售量来赢得人气和地位,只能是幼稚和徒劳,泡沫终究只是泡沫,一戳即破。
三位一体恶性循环
在数字音乐高歌猛进、传统唱片沦为鸡肋的音乐环境下,唱片公司如此“青睐”唱片销售数字,说明它的价值所在。吸引眼球当属首要目的,有了眼球就有了金钱。一个歌手的专辑卖了100万张,你说人红不红?腕儿是不是很大?演出价格是不是应更高?
歌手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转化成唱片销售量的竞争,真正说明实力的音乐品质问题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似乎销售量好歌就好。真是这样吗?梁咏琪(梁咏琪新闻,梁咏琪音乐,梁咏琪说吧)说:“不要太在乎那个数字,音乐本身最重要。”眼下的流行乐坛,新歌手此起彼伏,新专辑层出不穷。可是,有多少人雁过留痕?有多少歌唱过驻音?
一些媒体某种程度上为销量虚夸风添了把火。看看见诸报端的文字吧,“上市两周突破60万张销量”、“一周收回近300万元投入成本”、“销量力压×××”……这不但丢了辨明真假的事实判断,就连基本的新闻价值判断也无从谈起。媒体被唱片、发行公司“愚弄”,读者也被媒体无意间误导。很多人就是冲着销量买唱片的,公司虚报销量也就不足为奇。如此,围绕数字问题形成三位一体的恶性循环。
借鉴国外标准量化
专辑销量的统计体系在全球最大的唱片市场美国已运行多年,这就是尼尔森SoundScan公司的条码追踪系统,根据每张唱片上的条形码统计销售数据。条形码摆在那儿,卖一张记一张,还怕没准头儿?目前,包括国际四大唱片公司在内的众多唱片公司都是SoundScan的客户,其准确详实的资料成为这些公司做决策的重要参考。
相比之下,我国唱片业就跟不上趟儿了。一般而言,唱片公司要拿到专辑销量数字,应向各省、直辖市的一级分销商索取。不过,即使全国的一级分销商都配合,他们也只能统计出发往二级分销商的铺货数量,最终的真实销售数据只有去找各地零售店统计,工作量何其庞大?
销量统计乍看只是唱片业的一个细小环节,但通过它可以触摸到我国整个唱片行业的隐性危机。乐界的仁人志士,赶快筹划建立一种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类似SoundScan的量化标准体系吧,千刀见血不如一剑封喉。 (责任编辑: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