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获得今年格莱美最佳流行乐队奖的魔力红(Maroon 5)在上海进行了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演。虽然整场演出大约只进行了80分钟,但热情的歌迷依然塞满了只能容纳3000人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近段时间以来,除了已经完成的诺拉·琼斯、黑眼豆豆、林肯公园、齐吉·马利等大牌艺人外,今年还将有4月13日席琳·迪翁在工体,4月18日詹姆士·布朗特在星光现场等多场欧美歌星的演唱会。
昨晚陶喆也举行了全国巡演的香港站演唱会。在连续的几个星期内,刘若英、黄品冠、齐秦、蔡依林、陈奕迅已经或将在北京、上海举办演唱会。北京的观众在经历了港台歌星演唱会之后,已经开始接受了与欧美观众同步的演出享受。2008年的演出市场是个分界线。此前,港台怀旧歌星与当红歌星基本上都进行了一轮或几轮演唱会,观众对他们的新鲜感已经褪去。
发布会、开票、公布嘉宾、公布舞台设计、曲目,与观众逗贫、煽情、搞大合唱、安排好的"返场"……港台歌星演唱会的套路也已被观众熟知。而欧美歌星虽然之前也引进了一些,但还有不少观众希望看到现场的歌星没有来华进行文化交流。在2008年之后,随着北京更多高水准场馆的开放,欧美歌星来华演出会更多。
港台歌星演出"江郎才尽",欧美歌星演出"前仆后继"。本期说道,我们请来三位嘉宾说一说港台歌星演出与欧美歌星演出的门道。
港台歌星演唱会水分多、太花哨、太冗长。欧美歌星演唱会专业强、很理性、很成熟。
舞台上:欧美演唱会时间只有90分钟
由于近两年各类欧美乐队的专场演出越来越多,过去港台流行歌星一统江山的市场格局有了不小的变化,在长期受到港台演唱会经验影响的北京歌迷,在观看欧美演唱会时,既有更多的兴奋、刺激,也有一些新的不适应,特别是在时间上,大家都觉得欧美演唱会时间普遍“偏短”。
港台歌星演唱会总会设计很多环节,太花哨,也太冗长,为了回谢歌迷往往要唱两个半,甚至三个小时,而欧美演唱会大致歌手只会唱90分钟,也就是一个半小时。
尽管时间短,但欧美歌星、乐队演唱会更紧促,力度强,有一种实在、过瘾的感觉,而港台歌星演唱会虽然长,但水分太多,非音乐的成分太多,比如,过分强调舞美、伴舞、衣着等等。
两种类型演唱会的时间不同,也反映了两者不同的理念。
港台演出的商业性表面上很强,但与欧美演唱会相比,商业概念却要差很多。比如,去年,林肯公园乐队在上海的演唱会,从开始到返场,加在一起正好90分钟,连一分钟都没超,这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控制力。像林肯公园乐队的全球巡演,如果有50场,而每场超3分钟,意味着整个巡演下来就要多出150分钟,也就是一场半时间。欧美演唱会严格时间控制,很理性,很成熟,大多不会破坏规则。而在港台演唱会方面,为了拼市场,更多把加长时间演出当卖点,希望以此来讨好、满足歌迷,但事实上,两者多很累,而且,越想讨好歌迷,越会步步迁就歌迷,丧失自我控制能力。
在港台演唱会上,嘉宾是一大亮点,也是卖点,但欧美演唱会,特别是巡演演唱会,嘉宾的性质与港台演唱会有很大不同。港台演唱会嘉宾会穿插其中,或为调换情绪,或为歌手有一段休息。但欧美演唱会歌手、乐队大多希望保持自己表演的完整性,嘉宾只是暖场性质,说白了就是凑时间,嘉宾先演半小时,自己再演90分钟。崔健为深紫乐队做嘉宾,瘦人乐队为林肯公园做嘉宾,其实都是一种暖场性质的。
如果以港台演唱会的经验去看欧美演唱会,你会有一种不满,但看多了就自然了。即将在下月工体场演出的席琳·迪翁的演唱会也是全球通行的90分钟,如果你觉得时间短,不值,那你可以去看5月1日工体场的周杰伦演唱会,时间肯定比席琳·迪翁的长。
从时间上讲,港台演唱会是过犹不及,而欧美演唱会则是意犹未尽。
舞台下
欧美的演唱会票价低、观众熟、融入生活。港台的演唱会好面子、没票房保证。
张熠明(中演娱乐公司)
欧美观演有不同
据我的工作经验和一些了解,欧美观众和国内观众对于演出的欣赏习惯是不同的。欧美观众会主动通过乐队官方网站、音乐杂志、音乐网站等方式查阅演出消息。当然欧美的演出商、剧场方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做宣传,比如宣传单页等。但是力度肯定没有我们的港台演出商大。我们的演出商在宣传上下的工夫越多,也就反映出该城市市民演出欣赏习惯越差,演出消费能力越低。在欧美,演唱会和音乐节是不用下这么大力气宣传甚至是“炒作”的。此外,欧美演唱会票价相对较低,去欣赏音乐节、观看演唱会是他们一种享受人生的生活方式。
贪大求全成弊端
港台艺人的北京演出,按照一些商业演出标准,并不是每个艺人都能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举办演唱会。真正能撑起一场演唱会的艺人是屈指可数的。根据艺人的级别和号召力,他们的演唱会也会被分别放入北展剧场、工体馆、首体馆、工体场等场馆。有些艺人明明在北展做演出非常合适,但演出商却把演出放在大型场馆,最后的结果是观众看到的效果不好,演出质量也不高。这也侧面表现出艺人或者经纪公司太要面子。
主观宣传效果差
关于演出还有一些需要注意。首先,现在我们的港台商演市场是艺人本身决定票房。无论嘉宾、曲目、舞台、情节等方面究竟是什么情况,艺人本身绝对是演唱会的关键,有些港台艺人不用宣传也赔不了钱,宣传就是赚更多的钱。而有些港台艺人则是再怎么宣传也会赔钱,而好好宣传或许能够少赔点或者持平。其次,嘉宾、曲目、舞台、情节等诸多方面只是锦上添花。这些说白了就是给观众一个为什么要买票走进剧场看演出的理由。好听、好看、好玩,这“三好”是演唱会很重要的元素。
在宣传方面,我们所能看到的演唱会宣传,大家感觉都差不多,但是效果是不同的。其一原因肯定是艺人不相同,这是决定性因素。其二是很多宣传细节是不同的。比如广告、消息投放的精确度不同等。第三是一定要给演出赋予一个合适的概念,而不是混乱地宣传。
对于欧美艺人来京演出,其实主要还是要抓住在京的外国观众,让他们知道消息。在京的外国人圈子会口碑传播。此外才是说服国内观众走进剧场。 刘颖D073
舞台外
港台歌星演唱会舞台简陋到一定程度,门票太贵应降到均价50元左右,艺人降低演出费并应承担票房。
演出市场应该转轨
钟声(曾任北京流行音乐节市场部经理、现迷笛音乐节执行董事)
现象:简陋的虚假繁荣
先说一下我看到的现象。我近年来看了很多场商业演唱会,也特意到日本、欧洲当地看过不少演唱会。总结起来,在港台歌手商演中,90%以上跟商场促销没什么区别。舞台简陋到一定程度,就是靠艺人的知名度来吸引票房。而实际上票房也没得到回报,同时给观众留下了演出效果极差的印象。从2007年到现在,我看的演出所听到的回馈基本都是怨声载道,很糟糕。而海外艺人商演方面,也基本就是假繁荣。赠票要占40%、卖票不到60%。这是几乎所有演唱会都面临的严重问题。
港台艺人,来大陆办演出就是打一个知名度,靠老本来赚人气。演出承办机构限于港台艺人劳务费用很高,就要在其他方面缩减成本。此外,北京的演出场地成本也相当昂贵,不在市场的理性价格范围内。这些都逼迫演出商必须压缩舞台、音响、灯光等的制作成本,也造成了港台演唱会的相应简陋。
问题之一
门票太贵,应大大降低
现在重点说说问题。其一就是“门票”。为什么每次港台演唱会都有那么多蹭票?因为商演门票的价格定得太高。现在演唱会最低档门票是180元左右。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的人,可能经常去花180元看演唱会吗?我认为不可能。其实以北京的收入与票房标准,看一场体育馆的演唱会50元到80元比较合理。
特别是我们现在面临着更严重的经济形势,如果不从价格上给观众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就不能让观众乐于花钱享受艺术生活,演出市场也难进入良性循环。
国外的商业演出,赞助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票房收入,要占到80%甚至90%以上。依靠演唱会、音乐节自身的造血能力来支持它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关键,也是真正的良性循环。前不久,美国的INCUBUS乐队来北京演出,门票是400元到600元。其实如果他们的票价是50元的话,他们可以在北京连续开很多场“场场爆满”的演出。在海外演出方面,外方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我们自己虚造繁荣的惯性、“贪多求大”的心理,这些都造成这么多年来演唱会和音乐节的非良性循环。
问题之二
艺人要价太高应分担票房
说完“门票问题”,就引出了一个门票为什么这么贵?贵在哪儿?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艺人演出费”。国外的演出市场,基本都是以“票房分账式”进行,是艺人、演出承办方共同承担风险的一个模式。但现在基本上所有港台演唱会都是以主办方预付商业演出费来邀请港台明星,并压低制作费用来形成的。
在欧美演出方面,欧美艺人对演唱会声音质量的要求是远远高于整个亚洲地区的,这就造成了在大陆举办的欧美艺人演唱会,一般都达不到艺人所在国家、地区的基本成本。再加上旅费、食宿等开销,基本无法承担每场演出的票房保证和资金回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现在,从我国市场来讲,应该想办法在保证演出质量的情况下,重新制定艺人的商演价格及设备价格、场地租赁价格,这是首要问题。现在来大陆演出的港台艺人都觉得自己是大牌,应该事先拿多少钱,比如20万或者更多,但其实他们却连基本票房的号召力都达不到,最后死的只能是演出公司。
我觉得“票房分账”是未来几年内必须要完成的问题,要每个人都承担起每场演出的票房责任和市场回收责任。不应该把所有责任完全转嫁给演出承办机构,演出商没义务去承担因为艺人知名度不够而造成的损失。
理想状况的解决方法
如果假设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状况,我们要以大陆市场为基础重新制定一个标准,不论港台、欧美演出,门票制定为50元到80元,最奢华的演唱会可以是200元。再重新制定音响设备租赁、场地的价格,然后艺人共同承担票房风险。这样我们以后的商演一定是健康的。但这凭个人以及私人公司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必须是演出公司工会或有代表性的文化机构,也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对这个行业起一些带动和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