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派和实力派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流行乐坛两个很分裂的产物,创造它们的动机,除了偶像兼实力歌手出现的概率确实偏低外,也有行业希望通过一种竞争模式,在细化歌迷群体后,形成一种很欣欣向荣的现象。但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对这个概念近乎程式化的理解,也让偶像歌手和实力歌手,越来越往各自极端的方向发展——即形象好的一定唱不好歌;能唱好歌的或者就是长相另类、或者就是干脆对不起大众。
作为第一届“超级星光大道”中仅亮相三次的“失败者”,萧敬腾却用名次上的失败,换来了惊鸿一瞥式的灿烂,他与杨宗纬一得一失的两次PK,更成为那届比赛中最强的两个音符而为人们所记怀。
在外表上,萧敬腾就像是木村拓哉和李云迪的合成体,感性中透着知性,时尚中又蕴含着书卷气,单就这身浪漫的文艺气息,就已经足够让他在形象上,成为现代和国语版的萧邦代言人。
而在演唱上,萧敬腾则充分体现出他的融合特色。当整个浮躁的乐坛大环境,在宣传一位歌手时,总是喜欢以尝试某某某曲风作为赞誉时,萧敬腾却早已经跳脱出了这种呀呀学语的初级阶段,在他的演唱里,可以同时听到R&B、英式摇滚、重金属、民谣以及华语传统情歌最经典的演绎方式,而且互相之间的连接与高低音间的转换,更是浑然天成,在挑不出演唱的瑕疵之外,你更会感觉到如果想用另一种方式来演绎的话,反倒像是一种自作聪明,甚至是犯罪。与此同时,由于眼界的开放和吸收音乐成份的广泛,萧敬腾在演绎过程中,不仅总是能通过华人独有的内敛情绪,将作品处理得有如汉字音节版阴阳顿挫,而且由于他同时能够掌握音符连接的技巧,也让音乐听起来更流畅、更国际化。
作为萧敬腾的首张专辑,这张同名唱片充分显示出他驾驭各种类型作品的功底。而且与许多时下歌手所追求的多元化相比,由于萧敬腾在演唱上的底气十足,也使得他在音乐中的表现,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声来源、一条音轨来使用,而是通过他纯熟的控制技巧,突出他在音乐中领舞者和指挥家的地位。也正是这样,尽管在编曲上同样多元化,但整张专辑最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则还是萧敬腾的唱功,而不是那种透明度其实很高的编曲手法。
《收藏》是整张专辑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原本是很正常的一首情歌,却在他高低起伏的情绪与技巧合而为一的架接中,生生地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味道,一点点英式摇滚元素的运用,加上比较文艺化的唱腔,最终也让这首歌曲被艺术化的燃烧起来、激情起来、张扬起来,最终甚至幻化成一首让人激昂的公路音乐和励志进行曲;《王子的新衣》和《Blues》则让人领略了萧敬腾在重型音乐里的优雅风采,其质感和绵延的爆发力,也一时引得“信”乐团萌发了让他担任主唱的念头。虽然不同的意见也认为萧敬腾的声音不够狂野,但摇滚乐并非单纯的只是一件体力活,谁更大声更野蛮就证明他优秀,而萧敬腾则不仅会将高音处理的很稳健、很踏实外,更能够在急促的节奏中,释放出他对细腻音色的处理和打磨,在快速中依然不忘精致的慢活,所以这两首作品也就显得格外的性感和华丽,而这正是流行乐坛最需要的;“五月天”成员阿信创作的民谣摇滚作品《疼我》,则又呈现出萧敬腾饱满音色之外弹性的一面;而“苏打绿”主唱吴青峰的作品《多希望你在》,又在一洗原作者妖艳的性感风格后,被演绎出一种很郁结的厚重感。
一边是恶搞歌曲、彩铃音乐的盛行,一边是独立音乐频频用有预谋的独特来挑战听者的抗刺激能力,前者为了大众牺牲音乐的尊严,后者为了小众而放弃正常的感性,当前流行乐坛的低迷,其实也正是因为主流流行歌手的缺乏,从而因为没有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而变得没有方向。萧敬腾的出现,也许就是这么一个信号,华语流行乐坛从此将再度拥有一位集偶像和实力于一体的歌手,能够同时游刃有余于市场和口碑间,并成为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文/爱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