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59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被一部名为《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风吹麦浪》)的影片夺得时,很少有人知道,《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这个名字源自一首爱尔兰的古民谣。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18世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罗伯特威尔乔伊斯(Robert Dwyer Joyce)为纪念反抗英国暴政的韦克斯福德起义而写出的一首歌,此前,并不被国内的人们熟知,但作为一首古老的民谣,却被诸多知名歌手和乐团演绎过,比如DCD(Dead Can Dance),比如Dolores Keane。
DCD演绎的版本是清唱,更接近影片中这首歌被唱响的时刻——那个执意用母语,而拒绝用英文说出自己的名字,却被英军活活打死的爱尔兰孩子,在他遗体的告别仪式上,这首歌被死者的亲属缓缓的唱出,平静而忧伤。
推荐的视听是Dolores Keane在其专辑《Night Owl》中演绎的版本。Dolores Keane——著名的De Danann乐队元老,曾被美国民谣歌后Nanci Griffith形容是“足以令全天下女歌手汗颜、地球上硕果仅存的无暇歌声”。也许是她在爱尔兰家喻户晓的身份,也许是她的“歌声就如同提琴音韵般的典雅艳丽”(英国《Q》杂志评价),在她沙哑的声线下演绎出的《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似乎更接近想像中的爱尔兰民谣本声。
当然,如果你能听出忧伤,那是你心有忧伤,如果你能听出希望,那是你心存希望!
PS:影片《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在盗版碟上被翻译为《风吹稻浪》,使得国内好多人在谈及这首歌时,都用了错误的名字,爱尔兰没有稻子,也许《风吹麦浪》作为这首歌的中文名字更为合适。所以,请支持正版,当然不仅是电影,还有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