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唱响中国”的宣传页 |
几份虚假文件,几个身份不明的人,就能大张旗鼓地启动一场选秀。本报连日来报道的“唱响中国·为祖国60周年喝彩红色经典歌曲专辑歌手选拔赛(以下简称唱响中国)”涉嫌欺诈一事,在河南不是第一例,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例。这些并不高明的伎俩为何屡试不爽呢?采访中,记者意外发现,外地草台班子拉大旗做虎皮实为敛财的所谓选拔演艺人才活动,恰是各大职能部门的一个监管真空地带,制度的缺失为此类行骗创造了滋生繁衍的土壤。
海选骗局犯了众怒
“如果不是《大河报》的报道,可能这些人最后拿着钱走了,大家都还被蒙在鼓里呢!真是太感谢了!”连日来,很多读者打来致谢电话。更多人则提出,希望记者一追到底,请有关部门彻查此事。
“近几年来,这种骗局层出不穷,前不久还有一个剧组在郑州以选演员为名骗人钱财,媒体反复曝光都没用,他们最多是换个地方。我有个朋友就差点上当。为什么这些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行骗,完了还可以大摇大摆地拿着钞票离开,就没有人管了吗?”读者张慧的话发人深思。
据了解,前段时间,某“电视剧组”到登封一家寺院骗了几十万元溜之大吉。即便如此,已经曝光的这些骗局仍然只是冰山一角,整体情况可能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全国的情况又如何呢?用百度搜索“剧组行骗”,能搜到13400条相关链接。那些骗子将目光对准涉世不深又一心想出名的学生、希望增加知名度的中小企业家等,被其骗财骗色者大有人在。
监管缺失惩骗无门
海选骗局已成公害,“唱响中国”因为本报的及时报道,没能掀起太大波澜,但并不是所有的骗局都能被及时揭穿。怎样才能减少最终杜绝此类骗局的再次发生,制度的保障是不二法门。此类海选活动至少应该在活动举办地有关部门备案、审批并接受监管,究竟哪个部门担此重责呢?连日来记者抱着问询的态度采访了有关部门。
河南省文化厅是主管全省文化艺术事业的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到河南举办海选活动,是不是应该先来这里“报到”?对此,省文化厅相关工作人员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出台后,原本属于文化部门对海选的审批和监管权被收回,文化厅只能监管、保证自己的社团不出问题。对于外来社团在本地举办活动,文化厅没有管理权限。
海选活动如果不能通过电视等媒体播出,其价值和影响力将大大缩水。那么,它是否应该受广电局的制约?“这事我们管不了。”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总编室副主任陈秋生说,该局只能管理自己及合作的社团。如果不在该范畴内,即使对方与电视台达成协议,将选拔内容或消息在电视台播出,他们也毫无办法。
郑州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有对郑州市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权,应该能够清理这种草台班子吧?郑州市文管办娱乐科一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文管办只能管理经营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管理权已经移交到各个区。此类选拔活动本就不具有经营性质,又打着公益旗号,已超出了其管理权限。
诸多的不管,公安机关是针对行骗者的最后防线。“唱响中国”报名地点的管辖权在郑州市二七区,记者拨通了二七区公安分局的电话。该局工作人员说,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活动才需要到公安机关报批,小型选拔活动不用报批即可开展。
在对以上相关部门的采访中,记者被建议就此事询问当地宣传主管部门。记者试着拨通了郑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电话。“从去年起,我就在关注这个事了。专家也讲,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部门能管,这确实是一个法律漏洞。”该处一位李姓工作人员说。他分析说,近年来海选骗局泛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每年从国家广电总局批出的电影、电视、选秀等许可证数千个,多数都被闲置起来,但国家广电总局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全部监管,其他部门又没有相关权力。少数不法分子便拿着这些许可证到处招摇撞骗,往往能够得逞。第二,一些人即使没有正规许可证,随便编个名义搞民间活动,如“唱响中国”一样,政府部门也没有办法。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受骗人就算报了警,也往往因为个体被骗金额不够或证据不足而无法立案,这更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就目前来说,只有个人提高警惕,遇事慎重考虑,防止上当受骗。也许不远的将来,会有新的立法出台吧。”该工作人员的话颇显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