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颁奖礼?或许即将产生答案。本报连续两日报道,不仅在本报网站讨论持续升温,豆瓣网也发起线上活动,参与讨论。已连续举行九届的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组委会昨日接受本报采访,对理想音乐奖项的设定,也给予宝贵建议。
开始的开始,是他们唱歌
记者观察: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以下简称华语传媒奖)创办于2001年,最初由《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和乐评人发起。经过几年发展,目前除南都旗下品牌媒体,两岸三地约近百媒体参与。
华语传媒:华语传媒奖设定主旨是希望在泛滥的颁奖礼之外,以自己的立场对华语音乐做专业系统的梳理解读,以反映来自媒体和音乐人的业内声音。截至目前,已历经两个发展阶段:华语传媒奖前三届仅在南都公布结果,但从第四届开始,华语传媒奖首度移师于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也是从此届开始,每届颁奖礼都会突显一个主题。
如第五届“向八十年代致敬”,广邀罗大佑、达明一派等殿堂级音乐人,第六届“音乐人的世界杯”促成胡德夫、陈绮贞等台湾民谣新老代表人物首度在大陆领奖演出,第七届“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则前瞻性地表彰了陈奕迅、谢安琪、农夫、方大同等香港乐坛复兴的新一代。而今唱片业日渐衰落,“现场”作用更显突出,为此第九届华语传媒奖提出“回归原声”作为主题,希望在此大趋势下,致力推动音乐返璞归真的回归,即回归现场,以现场的方式分享音乐。
现在的现在,是他们在变
记者观察:对一个音乐奖项而言,奖项的设置无疑相当重要,华语传媒奖涵括大陆、香港、台湾三地,打破地域限制及本土保护。此外,虽然到目前为止,华语音乐尚未发展成熟到足以按类型细分的程度,但华语传媒奖对新形态风格的音乐一直大力提携。因此即便被认为“太小众”,仍设立多个类型奖项。只是,是否仍有提升空间?
华语传媒:我们希望奖项设置能尽善尽美,每年都会根据音乐大环境进行调整。今年应评委要求,增设评审团专业致敬奖项。目前传媒奖的影响力依旧有所局限,其中有地域性因素,也有依托纸媒的平台性因素,多以乐评、文字介绍为主,缺乏音乐与影像等直观性视觉与听觉元素,互动不足。同时也有营销推广的局限,在评选准则、结果和操办一个星光熠熠的颁奖礼上存在矛盾;而与企业、主管部门、社会也缺乏长期战略合作及基于音乐文化本身的规划推广,所以还未形成围绕音乐与文化产业本身的行业良性循环。
至于小众的问题,华语传媒奖最初以格莱美为蓝本进行设计,格莱美在对于各个类型音乐的分别推广与造星上都已卓有成就,其独立机制与商业运作是全世界音乐奖学习的典范。但基于华语音乐目前现状(尚有许多类型音乐未能成熟到进入细分),很多类别音乐只停留于小众视野内,无法为大众熟知。
在华语范围内,台湾金曲奖与香港叱咤乐坛流行榜,在运行模式、评审机制、影响力与公信力等方面,都是较为突出的典范。金曲奖虽为官方主办,但评审独立、程序严谨,对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流行、不同语言音乐的广泛关注一直享有口碑;叱咤乐坛流行榜则将商业推广与专业口味结合良好,其按播放率统计出最后成绩的机制公开透明,加上此前“豁达计划”等对小众音乐的推广,同样在粤语乐坛树立起一个颁奖礼的专业权威地位。这些都是华语传媒奖的榜样。
最后的最后,是他们在走
记者观察:据本报论坛及豆瓣网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一个理想的大华语圈音乐奖,专业权威不做妥协、公平公正公开、奖项设定合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华语传媒奖符合上述要素,但它仍存有争议,如评奖结果过于专业等。在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此种尴尬或许有望缓解,华语传媒奖至少让受众明确奖项的奖励方向何在。
华语传媒:华语传媒奖一直旗帜鲜明地希望体现媒体人的中立,尊重音乐人专业品质,回归音乐本质,从媒体传播角度向大众推广与普及更多真诚用心的好音乐。因此我们既鼓励在音乐艺术上的创新,也表彰音乐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诚意,希望可以在日后成为对当年的流行音乐、文化与时代思潮的真实反映、记载与归纳。因此,本届华语传媒奖会更关注音乐分享的概念,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举行系列周边活动,打造摇滚、电子、民谣、嘻哈等连串小型专场,将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带给受众。同时也倡导音乐为社会带来影响,这次除了独立音乐专场演出,还将安排音乐与社会议题相关的文化讲座。同时希望透过这一平台构筑一条包含音乐创作人、艺人、唱片公司、媒体、赞助商、政府、歌迷、社会在内的健康良性的产品链,推动良性互动,改善目前的华语音乐生态环境。
一个理想的大华语圈音乐奖应该具备长远开豁的营造规划、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高辨识度的差异化品牌,合理的奖项设置,公平公正的评审衡量机制,专业的团队运作,前瞻性的导向、个性的策划、持续不懈的多方位的宣传营销、兼具承继性、弹性与开拓性的机制保证等。华语传媒奖目前已运作到第九届,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目前希望提高几点:1.奖项上更科学的设置;2.在评审团队时代触觉、前瞻性等方面的加强,保持评委人选的专业、广泛、新锐性;3.加强评选过程的严谨、公开、条理,加强与评委、与各合作媒体间的互动;4.与艺人、音乐人、唱片公司长期持续的良性合作,与政府、企业、音乐周边环境的关系构筑与维护;5.内部流程的改善,策划及执行团队建设的专业化。宣传方面须集中精力在网络平台的打造,及在电视、电台、手机、新媒体等多方位传播平台的拓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