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北京日报:音乐产业路在何方?

2009年06月11日10:2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北京日报

  当“十三月唱片”的操盘手卢中强把“告别乐坛”的新闻发布会布置成灵堂,转而投身小剧场话剧,当许多音乐人把创作的主要受益方向转到电影电视剧,当越来越多的歌手和音乐创作人步履维艰入不敷出,当高晓松们每次“研讨会”上都在哀叹……我们在感受金融危机的同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唱片业“已经死亡”的通知书的来临!

  然而,音乐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欧美国家一百年走过的道路。中国当代的音乐产业应该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国唱片总公司开始生产盒式录音带算起,发展到目前,中国约有超过千家的音像制作与出版公司、生产加工厂家,超过数万家的音乐工作室和文化传播公司、演艺经纪公司,超过数十万家的音像商店与卡拉OK经营场所和娱乐夜总会等以音乐为主要消费内容的场所,超过几十万人的从业者和几亿人的消费对象。因此,尽管今天是一个唱片业日薄西山的时代,但互联网对音乐的神奇传播、手机彩铃等新载体的日新月异、卡拉OK的持续热消费、各种争奇斗艳的电视选秀节目的方兴未艾,都以音乐作为主打武器,所以,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一,寻找自救之路迫在眉睫。

  出路1:回到现场的表演模式

  沈黎晖的“摩登天空”是一家唱片公司,但最近几年,他为人称道的是运作成功了“摩登天空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而不仅仅是他出版发行的那些另类歌手们的唱片。这两个音乐节已经成为中国青年的音乐狂欢节,让我们多少体验到了一点现场音乐的快乐与兴奋。我极为推崇他的转型。

  音乐与现场演出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而我们的现场演出到今天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化机制。不要忘记:古典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就是从欧洲的沙龙文化开始的;没有现场的演出,就不会有莫扎特、李斯特的传世作品。现代流行音乐更是与现场演出密切相关,欧美和香港,都有源远流长的“演唱会文化”或者叫“音乐会文化”的消费习惯。君不见,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们鼎盛的时期,演唱会一开就是四十场,在只有六百万人口的香港,居然可以场场爆满,可见这种消费文化的潮流趋势,带动了流行音乐的良性循环态势,使香港成为一个流行音乐的黄金城市。

  因此,我认为回到现场演出的形式,是拯救流行音乐产业的一种方式。其中,“小型流行音乐现场演唱会”这种演出模式值得重视,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现场演出、现场聆听、现场互动、现场感受与反馈的流行音乐的良性循环模式。据说在欧美和日本的大城市都有一百多个这种可以容纳1000人左右的现场音乐演出场地,可见他们的演出市场是多么繁荣!流行音乐必须回到现场:现场演奏、现场演唱、现场欣赏才是正路。今后,唱片是辅助的宣传品,网络是辅助的宣传介质,只有现场才是流行音乐的家园、阵地、战场、归属。如果每个城市都有十几二十个中型的现场演出场所的话,那么我们到哪里都可以看演唱会,听喜欢的歌手现场演唱,无数的演出将培养无数的歌手与歌迷。歌手有饭吃,歌迷有歌听,这才是市场化的流行音乐。

  从古典音乐的角度来看,音乐厅里面的音乐会,才是聆听古典音乐的最佳场所;在音乐厅里面举办演奏会,才是古典音乐家们一展技艺的好时光。我常常读“发烧友”们的文章发笑:他们追求“还原”乐器的音色、他们讲究乐器的“摆位”、他们研究演唱者的“口型”、欣赏铜管乐器的“辉煌”音色,可是他们许多人居然一年不会到音乐厅听一次真正的音乐会!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发烧”!其实,这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现场聆听中得到解决:我们在现场感受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来自音乐,也来自对现场音乐家们的尊敬与心灵的共振效应,这种审美体验,绝对不是对着机器所能体验到的!

  举办演唱会或者音乐会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所以一样有复杂的市场分析、成本核算、项目宣传的媒体投放、项目举办的时间地点,甚至天气情况、项目举办时的文化部门批准手续,公安、消防、交通、场馆协调、音乐团队的沟通等等非常繁杂的商业运作方式;在欧美,这是一门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科。

  出路2:唱片制作的多元化

  虽然今天的唱片市场已经基本走向“穷途末路”,歌迷最主要的音乐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听唱片到网络听歌、MP3听歌、卡拉OK唱歌,但是,让CD、DVD退出市场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唱片制作依然是音乐投资的回收赢利模式之一。当传播媒介变化的时候,音乐作为根本的内容提供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做唱片?做什么唱片?难道仅仅制作流行歌手的唱片吗?

  多元化的精品发烧唱片制作,是最近几年以广州为主体市场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投资模式:其消费对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富起来的音乐发烧友和全国各大城市中产阶层和城市追求音乐欣赏品质的音响爱好者。我绝对不鼓励翻唱老歌的“发烧唱片”制作模式,我认为,我们必须制作多元化的精品唱片:比如欧美类似波切利、莎拉·布莱曼、凯瑟琳·詹金斯这样的跨界歌手的唱片、比如“英格玛”这样的世界音乐组合、比如“神秘园”这样的新世纪音乐,我们的同类产品就少得可怜!

  只要我们拥有世界文化的眼光与思路,用现代世界的音乐制作理念和制作手法做个性化或者民族化的唱片,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大:如最著名的《朱哲琴——阿姐鼓》、《萨顶顶——万物生》,成功打进欧美唱片业主流市场,成为唱片业奇迹;而由北京音乐人制作的民族-世界音乐唱片《布仁巴雅尔——天边》因为其中《吉祥三宝》的意外走红也非常成功地在唱片市场和流行音乐市场找到了久违的轰动现象。随后的《历史的声音》、《五彩呼伦贝尔》、《如来如去》等等精品唱片都在港台和中国唱片市场带来成功效应。

  香港“雨果唱片”推出的“民族音乐家”系列唱片,台湾“风潮唱片”推出的系列民族唱片,珠海豪杰文化的《李思琳——奇异恩典》、《何莹——莹莹花语》,北京瑞鸣文化推出的《雷佳——中华56民族之歌》、《伶歌》、《粉墨是梦》,广东星外星的《迷藏》系列、新版《红楼梦》演唱专辑都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市场效应。我个人今后还看好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西南的彝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纳西族、傣族、普米族,以及东北的朝鲜族等等少数民族音乐,这样的唱片制作思路,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出路3:全方位挖掘音乐的延伸投资效益

  现阶段的中国音乐投资,唱片已经夕阳西下,如果说以前盗版让无数的唱片人“断肠人在天涯”,如今就是盗版商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使“盗版”的含义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没有唱片公司或者音乐著作权人授权的免费试听下载,全部属于“盗版”行为,而作为互联网音乐欣赏者们的我们,全成了“盗版者”的同谋!

  当我们以为彩铃下载可以让音乐人们和唱片公司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一场“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冷酷的真相:原来“彩铃”也不是“救世主”;无线增值和互联网领域的版权业务的缓慢推进,解不了唱片业的近渴。但是,在欧美,苹果iPod和iTUNES捆绑销售的“99美分”数字音乐店却大获商业成功,最成功的就是iTUNES网站,目前已卖了10亿首歌,形成很大的产业;这些,我想对有兴趣投资音乐产业的投资人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可惜,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但是,无线增值业务毕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卡拉OK版权的收益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今后播出音乐都将要缴费的利好消息,都是音乐人和唱片公司乐于听见的。所以,如何利用唱片的剩余价值,如何在互联网上拓展唱片的其他业务,也就是如何全方位挖掘音乐的延伸投资效益,是我们今后需要深思的问题。毕竟,音乐只有内容打动人心,人们才会为之花钱。

  李广平,音乐制作人,歌曲创作人,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王皓月)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