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到了3天的Chris Garneau巡演现场少了一半的人,因为临时事件发生使得特意赶到北京的人打乱了本来的计划,国图音乐厅的内场没满,反是楼上的座位是满的。
Chris Garneau与他的两个乐手准点的进场,说了句不标准的中文即为开场,全场也在安静的聆听他的每一个音符,比起那些绚烂的明星演唱会与热闹的各种音乐节,这样的排场是寂寥而简陋的。开场曲是新专辑《El Radio》的序曲,专辑在网上泄露不久,也不见太多热切的回应。不过当Chris回到钢琴的身边演奏他的处子专辑《Music For Tourists》的第一首歌全场即入状态,Chris在钢琴前一键一声的倾述下如鱼得水,之后的每一首歌,全场都会在静静的聆听,没人愿去打破这样的沉默,然后等到他的最后一个音符停歇再报以热烈的掌声。Chris很腼腆,也似乎很害羞,每一曲结束后都会微笑着说到“我爱你们”“谢谢”这些他刚学到的中文,然后愠一口水。
仅有一个钢琴与两把大提琴去驾驭一个音乐厅是种奢侈,而且这种情况只会中国发生,Chris Garneau是在美国滚石杂志上搜索不到一点信息的独立艺人,而最为著名的独立音乐网站Pitchfork也不客气仅给他的第一张专辑2.3分(满分10分)的超低评。而他在走红与Maximilian Hecker很类似,都是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一个自怨自艾的灰色世界中徘徊不前而抒发的种种,Maximilian Hecker在德国本土并不卖座,却走红于中国的互联网社区,这似乎在应验着互联网无时不刻的改变世界的格局,中国人虽然不常上Myspace,但是互联网社区交流功能却能使得一个宣传约为0的独立乐手得到中国乐迷的青睐。Chris Garneau是,Maximilian Hecker是,还有刚刚举办演唱会的Tamas Wells,还有在Myspace关注不到100人的Arco。
欧美的乐坛迎来的独立音乐的时代,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网站都在挖掘着隐藏在市井中的好音乐,90年代在英国Britpop大潮与千禧年美国兴起的Teenage音乐都已经不复当年光彩,转型的,也仅是靠着强大的唱片公司宣传与音乐是否符合大众口味与其消费能力才会回利,而且能够走红,还需要一点运气,就像为何Justin Timberlake在06年晋级为天王级别后为何现在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而迈克尔杰克逊的辞世宣布着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位众人膜拜万王之王。而中国乐坛的变化似乎有点奇怪,一边是在网络免费盗版音乐上靠着翻唱国外三流歌手的口水歌曲而维持的明星们,一边是能走着国外最前卫的音乐人们,甚至有的音乐人在制作着一般乐队都不能驾驭的乐种-后摇。
说道Chris与Maximilian的走红,切实的符合了中国特色,这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过着他们自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家庭格局狭小,自小就在于孤独反反复复的操练与博弈中,而缺乏明确的一个价值观支撑,更是愿去靠拢宣扬独立的事物中引起一阵阵共鸣。这些乐迷们几乎很年轻,显示没有被制式生活碾压过的状态,而Chirs Garneau的音乐也异常的符合这样人群的状态,他并没有他的偶像Elliott Smith深刻而清醒的哲学思考,有的只是Elliott Smith那种反反复复低吟下的哀怨,音乐大多由各个故事与纤细敏感的旋律组成,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这像是一个残酷的青春宣言,也切切实实的反应在了国内音乐市场,这并非是在表扬着中国乐迷们对音乐的认知度有如何的出色,可能邀请到了一位国外顶尖的摇滚独立乐团,票会卖的一塌糊涂。此刻是否复合中国式的市场再次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度定。中国无流行音乐,人们忘记了地域隔阂与沟通的虚妄,兴致勃勃的宣称“世界是平的”。不过请别忘了,能让中国乐迷聚集在一起的独立音乐只是那些欲言又止的感性自我情愫,根本不是自省而深刻的理性批判,这一次,再次与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中庸”不谋而合。
搜狐音乐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