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音乐频道首页 > 音乐专题 > 热点专题 > 2009中国陕北民歌维也纳新春音乐会 > 陕北民歌维也纳新春音乐会 歌曲介绍

红色经典《南泥湾》 诞生记

来源:搜狐音乐
2009年12月15日11:05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被人们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的34首插曲之一。那么,这首脍炙人口、享誉国内的经典民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王震垦荒南泥湾

  日寇占领武汉后,即改变侵华策略,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 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于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参加生产运动,随后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

  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边区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九旅,积极响应上述号召和指示,于1940年底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

  南泥湾屯垦之初,旅长王震就十分注重根据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产,第三五九旅所属各部或开荒种地,或烧炭熬盐,或养猪养羊,或织布纺纱。全旅官兵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上自旅长下到伙夫,每个人都参加生产。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简陋的帐篷,露宿在山林野谷中;没有粮食,就跋山涉水到百里外去背;没有菜吃,就挖野菜,打野兽;没有工具,就去捡弹片,锯铁轨,自己动手打铁。在热火朝天的垦荒竞赛中,开荒纪录不断被刷新,有的战士日开荒竟多达4.7亩,远远超出规定的每人每天的劳动指标。

  与此同时,第三五九旅还在南泥湾办工业,建毛纺厂,生产的呢子很受欢迎。

  为了充分调动全旅官兵的劳动积极性,王震同志在南泥湾大力推行奖励制度,制度规定:完成生产指标好的,实行公私两利,按比例分红,还可以拿到超额奖。他还搞起了股份制合作社,官兵都入股分红。

  当时,作为第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还兼任延安军分区和延安地委的领导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抽时间参加开荒劳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全旅官兵树立了好榜样。一位到南泥湾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地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

  在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艰苦奋斗中,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1941年,该旅垦荒播种1.12万亩,收获细粮32万多斤,蔬菜164万多斤,每百人养猪月20头,经费自给达到了78.5%。至1943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第三五九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公粮约万石,从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在1943年年初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表彰了22名生产英雄,其中第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受奖的单位有3个,三五九旅名列第一。

  毛主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性”,给三五九旅的题词是“生产模范”。为此,《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号召陕甘宁边区驻军,都建设自己的“南泥湾”。

  第三五九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

  贺敬之创作了《南泥湾》

  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 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特别是由郭兰英演唱之后,这首歌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艺术人生也由此起步。

责任编辑:音乐果子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