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音乐”,自动就和“Live”归划等号;近年辗转欧洲的我,音乐成为我的指南针,演唱会和音乐节是我的驻足地。
德国:比起容纳万人的大场König-Pilsener-ARENA或者O2-World-Arena, 我更钟情于千人左右的中小型场地,光顾得最多的要数波鸿的Zeche和科隆的Live Music Hall。同为无座位,无分区的演出场地,Zeche可以容纳观众800;作为试探德国市场的敲门砖颇受海外乐队青睐。2004年Green Day重返欧洲,宣传新专辑《American Idiot》仅此一场的演出就在Zeche举行; Gackt、D'espairs Ray、An-Café等日系歌手也选择Zeche作为他们立足德国的起点。而能容纳1500人左右的Live Music Hall则吸引了诸如EMO乐队My Chemical Romance,以及席卷国际市场的Miyavi前来开唱。在平均每人都会玩一种乐器的音乐之都德国,歌迷对现场演出的热情无以伦比;由于距离舞台的位置全凭先来后到,时常有20点演出开始而上午就在前来扎营的歌迷。记得看Miyavi时还碰到提前1周就去看场地,提前两天就裹着被卷儿睡在Live Music Hall前的狂热分子。为占首位,我早练就了一身野外生存,交通工具、水泥地上随时能睡,就算站上10个小时都不会累的旅行者架势。以音乐地图勾勒出的人生轨迹偶尔还会溜额外的痕迹:我的两副眼镜先后为pogo捐躯,分别牺牲在Tokio Hotel和Taste of Chaos演出中,不得不摸索着回家。当然还有证件、钱包、车票等随身物品从口袋里给挤出,只能打电话求助友人,数月后上警察局失物招领时被警察叔叔一边做笔录一边偷笑的窘境;更有错过末班车,无钱无证被火车站前KFC的姐姐捡回家的经历。《欧美流行音乐直击》一书作为我旅居欧洲的总结,记录了我对欧美音乐的认知,见证了我在音乐之路迈出的每一步。
芬兰:如今做着筹划演出、推广艺人相关工作的我享有免费欣赏到任何一场演出的员工福利,但偶尔也怀念起把手中的欧元掂了又掂,节衣缩食攒积门票和路费的学生时代。大多芬兰歌迷只在演出时抵达,甚至跳过开场乐队直接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人带来的视觉享受,Live进行时也极少pogo。相较德国歌迷外放的情感宣泄,芬兰歌迷的炽热更多的表现在内心;如同当地的天气,冷冷的;一旦有点燃灵魂的阳光,冻在骨子里的寒气迅速就能被驱散。几近极昼的夏季,是蛰伏9个月的北欧歌迷音乐之旅的最佳时节;紧随各大音乐节的行程,他们的足迹也遍布芬兰的各个角落。
从一介平凡歌迷,成为专职报道现场的“狗仔队队长”,再到进入相关行业朝着“某某乐队的经纪人”的目标前进……逐渐实现着我人生的坐标。或许前行不易,但只要心中有歌,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汪睿,女,笔名汪汪/Roy,1982年出生于四川,少年时代曾在报刊发表作品20余篇。欧洲留学期间曾在《Hit 轻音乐》、《当代歌坛》、《通俗歌曲》等专业刊物发表作品计40余篇,达20余万字;2007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以多视角介绍欧美乐界当红明星以及现场演出采访/报道的《欧美流行音乐直击》一书。现就职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娱乐演出经纪乐公司Live Nation。
(责任编辑:小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