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下的杭州热波现场格外陶醉迷人 |
撰文、编辑/谢韬
杭州热波是真正属于年轻人的音乐节,这不是卖弄青春词藻的宣传语,因为95%来到现场的观众面孔,都清一色带着25岁以下的青涩感,甚至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是一脸学生气的90后。但就是这群人,他们听张楚唱着上世纪90年代的摇滚红歌《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热血沸腾地高呼不止,同时又拜倒在张悬的石榴裙下,向一颗语无伦次的文艺女青年之心投以礼赞。这真是一场奇妙的少见POGO、人浪的音乐会,在文质彬彬的面纱下面,匿藏着太多蠢蠢欲动、寂寞难耐的灵魂。在这些有节制排放荷尔蒙的主题派对上,可爱的神的孩子们,用有逻辑的聆听、手势与分享,代替了忘情舞蹈。
一提到摇滚音乐节,总让人想到愤青、嬉皮、朋克、大麻、LSD等名词,基本都不太和谐。于是有人便认为摇滚乐就是以混乱无序的特质为美,对今年7月德国Love Parade音乐节发生的“踩踏死人事件”无动于衷。但是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却忽略两点事实:其一,Love Parade是以锐舞为主的电子音乐节,参与人数动辄上达百万,连曾经登峰造极的1969年伍德斯托克(超过45万人)都无法比拟;其二,根据国际惯例,在大多数摇滚音乐节的举办日期内,当地治安都会明显好于年平均水平。
综合评判秩序、创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杭州热波音乐节是记者在今年看到的条件最好的国内案例之一。尽管单日进场人数被有关部门限制在7000以内,以精致见长的热波现场还是具备了诸多看点,这首先与良好的主题概念植入密不可分;其次,多元的互动体验也避免了观众对演出千篇一律的吹毛求疵。如同做好一场可以将音乐本身忽略掉的音乐派对,主办方贩卖的文化商品并非热血冲动、甜言蜜语或各式声光与乐队唱片,而是以听觉为大背景的有智生活理念。
关键词1 重建广场生活
用“杭州创意生活节”这个别称来形容杭州热波更为恰如其分,因为策划团队自始至终并未将主要精力放在确保演出的分量和质量上,而多少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安排“三张”(张震岳、张楚、张悬)来做三个单日压轴,不知是巧合还是特意为之;即使地处近郊,并无“夜间扰民”的隐患存在,几场“安可”却设计得虎头蛇尾,让部分乐迷意犹未尽。主舞台“大地”搭建得很精致,背后便是宛如纵向剖开的裸露崖壁,夜里在灯光的点缀下万般迷人,而且非常符合环境声学原理,相较之下,副舞台“天空”就过于没有特色,相关的演出场次信息,也用“电音派对”“嘻哈+B-BOX”等字眼一言蔽之。
说了上面的不足,并非是为指责组织工作的疏漏,相反在这个拼盘商演巧借音乐节之名泛滥的年度里,趁着公众因审美疲劳而失去耐心之前,身为从业人员,的确急需很多对音乐节形式的反思。既然王菲、周杰伦的个唱足以代表当下国内音乐现场制作的最高水平,那么一味提升声乐效果,肯定依然跳脱不了商演的框架。音乐节能谓之为“节”,重要的是呼唤起我们年少时参加春节庙会的记忆,倘若放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中,那就是对古典的广场空间的模拟。可惜,在传统中国人的经验里,并没有类似游行狂欢或喝几小时下午茶的广场生活的概念。
任何到过热波现场的人都乐于承认:这块试验田选址选得不错。地处杭州远郊转塘街社区内的之江文化创意园,建筑风格雷同于著名的北京751时尚设计广场,圆筒状的高大混凝墙面(在夜间会化作视频艺术家们的炫技荧幕)、残留有工业革命痕迹的铁扶梯,在朦胧照明的掩映或夕阳照耀下,很容易联想到科幻巨作《沙丘》中的基地总部,更何况如此超现实的场景,还深陷在青山、绿地、静水、岩壁的环绕中!所谓广场生活的乐趣,就是在扑朔迷离、有细部可看的环境里走走停停,间或与朋友随地坐下吹吹风,听听从某个被自然屏障遮挡的角落里传来鼓点与节奏,点一份好吃不贵的江南盖浇饭,慢享远离市嚣的休闲时光。杭州热波的场地交通繁复而曲折,有别于一马平川的开阔空间,从建筑学上讲,这种设置无疑更尊重人类活动的私密性,也更能增添心理的舒适感与探索欲。当你从绿柳水塘旁的创意市集,悠然挪步到由众“堡垒”围合出的主舞台草坪,或从小山丘上绿树成荫的饮食区,信步移至“工业高塔”阴影下的“交换空间”时,都不会感受到一丝伴随人潮涌动而来的浮躁。
关键词2 交换情结至上
本届杭州热波的核心主题是“交换”(Change),不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的解释中,这个词的含义都很有延伸性,既可以嫁接环保公益,又可以表达抽象的试听感官,甚至你说它和“泡妞”有点关系也不算牵强。主办方在数个活动环节的设计上紧紧围绕了该动词,放眼目前众多国内音乐节的策划案例,这算是上上的高明之举。
观众VS艺人 私人物品
整个“热波现场交换系统”中最引发话题的一环,便是观众与艺人间的“礼尚往来”。每位参演艺人会事先准备好一件别具纪念意义的私人物品,并提前公布自己心仪的交换物,任何有意向的观众都可以一试运气。让粉丝行为与几年前在日本、北欧盛行的“旧物再生”产生化学反应,这种私物交换的设想可谓一举两得,既满足了部分观众的追星心理,又符合环保低碳的乐活理念。
脑浊乐队如约带来了印有民谣英雄Johnny Cash图案的衬衫,尽管他们很不切实际地期望交换到“一间约50平米的零碳排放一居室”,最后还是被一位女孩“在音乐节现场捡三天垃圾”的承诺所打动。其他有怪癖倾向的交换条件也令人哭笑不得,如张震岳的师弟MC“热狗先生”期望用一本画册交换100张未刮奖的发票,骇得无人应答。张楚用多年前淘得的迈克尔·杰克逊《BAD》限量黑胶碟如愿换到了杭州名产龙井新茶,比较中规中矩,相较之下,还是文艺美女张悬带来的一条围巾最超值,换到了价格不菲的太阳能电子书。
艺人VS艺人 歌曲
如果乐迷可以同艺人互相交换私物,顺带联络感情,那么艺人彼此间可供交换的便只能是表演曲目了。很自然,这为所有演出嘉宾提供了向自己音乐偶像致敬的契机。在这种“翻唱差不死人”的豁出去精神的感召下,摇滚老艺术家张楚用好过黄晓明“闹太套”的咬词翻唱了Bee Gees的名曲《You Win Again》,张悬特意翻了当红摇滚天团Coldplay的《Fix You》,由于这歌也被苏打绿的吴青峰唱过,有关二人的不靠谱绯闻再次浮出水面。张悬不避嫌的微笑反倒暗示了他俩最有可能的“哥们儿”关系。流行音乐人王啸坤带出了以北京地下摇滚圈为主的乐手班底,令不了解原创音乐生态圈的乐迷深感惊喜,也有不少艺人喜吃“窝边草”,专找到场同仁下手,如脑浊“交换”了张楚的《蚂蚁》,便利商店“交换”了麦田守望者的《无题Ⅱ》等。
观众VS赞助商 公益
有了“交换”这句真言法门,各种形式灵活的公益活动也利于就地展开,在为公益参与者带来“小实惠”之余,也不乏乐趣:有知名维他命饮品赞助了“空瓶换饮料”和“票根换果汁”活动,三日之内,仅通过观众之力便回收了超过5000个空饮料瓶;观众若给公益组织的收费号码发送2元一条的短信,即可获得一款知名日本化妆品牌的护肤品;主办方也通过义卖特制的纪念版潮人U盘,将善款捐给入驻音乐节场地的诸多公益组织;此外,通过女性阅读品牌“悦读纪”的“旧书换新”活动,乐迷也为贫困山区的青少年筹集了大批适龄读物。
据笔者的有限经验,如此带点“小甜头”的公益普及模式,推行在广大并非富二代出身的中国青年之中,应当最为行之有效。换句话,最后掏钱的还得是赞助商,大部分承受着房贷、车贷重压的年轻公众目前只能是公益文化的初体验者。正如那些将稚嫩写在脸上的不跳舞的聆听者,在被期待成为有智慧、有成功的新一代之前,他们首先要自觉成为有逻辑、有良知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