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新闻 > 内地乐闻

独家策划:香港流行乐坛的慢性自杀路

来源:搜狐音乐独家稿件 作者:Stephen甘来、邮差@Tmca、九时用茶
2011年02月16日14:39

  【第三部分 解析】缘何愈加没落

  文/Stephen

  原因一:商业化和新势力难融合

  随着四大天王时代的谢幕,互联网的兴起蓬勃,香港乐坛就步入了近十年的衰退期。唱片销量疯狂打折,金唱片、白金唱片的标准一降再降,每个音乐活动总会例牌出现歌手呼吁歌迷“购买正版唱片、拒绝下载”的情景,无限风光的香港乐坛那几年恍如特卖场里的卖剩货般凄凉。

侧田暂别香港乐坛北上发展
侧田暂别香港乐坛北上发展

  与此同时,新生代唱作型与实力派歌手逐渐抬头,方大同、谢安琪、张敬轩、王菀之、卫兰、侧田、农夫、at17、GEM等受到越来越多乐迷的赞赏,05-08年期间他们发展迅猛,大有替乐坛接棒的气势。

  然而,当“商业化”遇上“乐坛新势力”,两者在融合当中却遇上了不少阻力。缺少靓丽外形的实力派歌手,在广告商和电影投资方眼中,市场号召力自然不及偶像派艺人。实力派歌手很容易落得“只赚吆喝不赚钱”的下场。侧田就坦言,在香港做音乐是挣不了钱的,买不起楼的他被迫离开香港北上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香港歌手纷纷推出国语专辑,主攻大中华市场。

  原因二:粥多僧少惹内讧

“粥多僧少”令唱片公司纷纷展开“圈地运动”

  “实力派难生财,偶像派欠说服力”的事实明摆着,所以唱片公司唯有为旗下歌手争取更多的奖项,以增加与投资者谈判的筹码。恰巧,一个小小的香港居然有多达四个大型音乐颁奖礼,每年接近300个奖项等待瓜分,“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唱片公司纷纷展开“圈地运动”,各自与颁奖礼主办方打好关系,开拓自己的“奖项地盘”。但如此一来,便渐渐发展出“某公司的歌手在某个颁奖礼受特别照顾”、“某公司杯葛有利益纠纷的颁奖礼”这些明目张胆的情况出现。当奖项“有价讲”,乐坛成绩表存在的意义也就接近于零了。

  原因三:幕后待遇差影响创作质量

  台前的歌手只剩表面风光,幕后的音乐人自然更不好过。新锐填词人小克就曾在微博上哀叹填一首歌只拿到17块港币的版税,拖工资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连大牌的周耀辉也表示自己一首歌的报酬不够吃一只大闸蟹。唱片业的萎缩连累创作主心骨的收入下降已经够杯具了,但更糟的是,唱片公司和监制仍只是认准林夕、黄伟文、周耀辉这些老牌子,给予新进填词人的机会少之又少。林若宁、陈咏谦等新生代填词人的崛起,还得依靠师傅们的大力提携,更勿论那些无门无派的“作词仔”。若连歌曲的灵魂都做不到百花齐放,那么香港乐坛想再现万紫千红又从何谈起呢?

  原因四:造星运动停滞不前

  内忧固然不少,外患同样严峻。今天的乐坛并不是随便在模特公司捉一个型男索女就能让你上台唱歌的,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发掘出有潜质的歌手,也就成了唱片公司另一个头痛的问题。眼看着大陆的“超女”和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打造出一批批实力派唱将并成功进占乐坛成为中坚力量,把原本关注香港乐坛的歌迷视线也成功夺了过来。而此时香港的造星工业似乎只靠一个“等”字。

  纵使TVB祭出了“超级巨声”,亚视也搬来了“亚洲星光大道”,但大家觉得他们此举是真心为乐坛出一分力,还是纯粹为了抢收视?我个人更倾向后者,甚至觉得香港的选秀比赛渐渐变成了唱片公司与歌手的另一个宣传阵地。有形无神的模仿机制下,捧出来的冠军,吹出来的人气,终究还只是自娱自乐。

  中国未来懂说粤语的人可能越来越少,香港作为粤语文化与音乐的最重要根据地,既负载着薪火相传的任务,也必须承受着日渐式微的痛苦。看着越来越多歌手的“北上出走”,从不缺乏实力的香港乐坛要检讨的,并不是“我们行不行”,而是“我们是否走错路了”。生长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城市里,香港人有着最懂得做生意的头脑。也许音乐也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香港乐坛并不能仅仅是一盘生意。若唱片公司的老板,传播机构的高层继续按着做生意的思维模式去操控乐坛,使唤歌手,无视迫在眉睫的内忧外患的话,那么路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回到专题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颖)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