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新闻 > 内地乐闻

“小邓丽君”成歌坛新景 职业模仿者层出不穷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2011年03月01日09:32

  本报讯 (记者 伍斌)华语音乐圈已故巨星邓丽君谢世转眼已 16年,但对她的模仿、追随之风非但没有淡去,反而愈加强烈。成名歌手王菲等不断翻唱邓丽君名作,张靓颖甚至举行过邓丽君专题演唱会。而近期,在我国内地和港台,不少后起歌手则以模仿、翻唱邓丽君为职业追求,台湾有刘加祄,云南有青青,而在上海颇有些名气、都冠以“小邓丽君”之名的歌手就有盛燕、江琴、纪秋玲等,每年有不下5台专题演唱会在沪举行。 “小邓丽君”频出在华人歌坛已成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打破主流唱法一家独大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四喇叭收录机进入内地,邓丽君婉转缠绵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富有人情味的演唱一下子吸引了内地观众。”上海师大艺术系声乐教授徐朗回忆说,“当时对声乐唱法有一种偏见,似乎声乐就意味着‘美声唱法’。邓丽君的出现,让这种唯一的主流唱法观念被打破了。邓丽君让习惯了正襟危坐的人们得到一种具有亲和力的享受。 ”

  乐评家金兆均说,内地第一批流行歌手百分之百模仿邓丽君,比如广州的刘欣如,北京的田震、赵莉、程琳等,包括当时备受争议的李谷一,也曾一度被指责在模仿邓丽君的“气声唱法”。专家认为,发展到今天,人们主动意识到邓丽君作品以及演唱方法的魅力与个性,更有以“模仿”为职业的一批歌手崛起,这对于具有较高品质通俗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一件好事。

  歌声背后文化底蕴值得研究

  音乐人周文军认为,邓丽君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这是此前其他任何一位歌手所不能企及的,也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她歌声背后的文化底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杨立华表示,邓丽君的歌曲内容牵系中华传统文化情结,体现了诗歌大国的文化底蕴。在她的歌词中,如“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如“绻恋惊回梦,醒觉梦依稀,独语痴情话,聊以寄相思,只为一水隔天涯,不知相会在何时”,这样的诗词语言,与好听的旋律、柔曼的演绎融为一体,中国诗歌通过世代歌吟而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基因。作为一位歌者,邓丽君的传承是从中华传统之根的层面上下功夫,揣摸领会它的意境,才产生词表心声、曲发情到的影响。

  文艺评论者徐华龙指出,邓丽君歌曲吸收的是民歌养分与精华,《叹十声》等化民族民间旋律、小调于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根据高山族民歌曲调加工创作,《甜蜜蜜》则把印尼民歌加进自己的感情色彩重新理解演绎,形成了超出一般歌曲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韵味。邓丽君歌曲不仅是一种娱乐,它身上的文化融合与跨界努力,某种程度上让它们有了更深远的艺术意义。

  “小邓丽君”带红上海老歌

  上音音乐博士王勇指出,邓丽君从小就是听着上海老歌长大的,她的作品中有相当数量就是翻唱的上海老歌,也由此被全世界华人圈更广泛地接受与喜爱。上海这个地方海纳百川,在文化中有“混搭”的概念,例如海派京剧,周信芳先生就已经把它变得和北方的京剧差异很大;同样在流行音乐上,上海尽管曾受到美国爵士音乐的影响,但它在交融、杂糅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作为通俗文化的邓丽君流行曲,也在流淌的旋律中暗暗散发着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神韵与气质。趁着持久不息的邓丽君热,上海的“小邓丽君”们应该具有一种文化胸怀,不仅仅是把邓丽君学得像,更应探索如何将上海文化在全国进行新一轮的推广,怎样把上海的历史、上海的文化基因重新呈现给全世界的歌迷,这绝不是简单模仿所能起到的效应。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news)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