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A Rolling Stone》点击试听
《Like A Rolling Stone》是“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经典500首单曲排名首位的作品。实际上,这首歌最后也超越了歌曲的意义,无论对于现代摇滚乐的发展,还是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Bob Dylan高唱的这句“Like A Rolling Stone”也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自传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的书名一样,成为那个时代嬉皮士们的精神语录和生活指南。
《Like A Rolling Stone》这首作品对于Bob Dylan的音乐生涯而言,同样也是一个转折点,是他由格林威治村的民歌手走向摇滚舞曲、走向大众视野的分手岭。也正是在《Like A Rolling Stone》发行后不久,Bob Dylan带上“保罗•巴特菲尔德蓝调乐队”(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在新港民歌音乐节上正式将民谣插上了电,从而将民谣带到更为现代的舞台之外,也让摇滚乐在“猫王”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Like A Rolling Stone》创作于Bob Dylan的英国演出后。1965年4月,Bob Dylan踏上了英国的土地,举行他的个人巡演。这也是以The Beatles为首的“不列颠入侵”之后,美国流行音乐工业一次成功的反击战。而作为“不列颠入侵”主要核心人物之一的John Lennon,也在当时力挺Bob Dylan的访英演出。而曾经将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翻拍成电影的先锋艺术家Donn Pennebaker,亦是将Bob Dylan此次的英国之行,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下来,这就是日后成为乐坛经典资料的黑白影片《Don’t Look Back》。而让包括Bob Dylan在内的所有人没想到的,这部影片的名字在现在看来,也确实充满着寓意。因为这正是Bob Dylan最后一次完全原声的演出,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纯粹的民歌世界。
英国巡演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一方面却是那些单纯的民谣歌曲,再也打动不了歌者Bob Dylan本人,就像日后Nirvana主唱Kurt Cobain在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后,却因为失去原有的音乐理想失落和纠结一样,Bob Dylan也因为这样的落差,而萌生了一种孤独感。不过,Bob Dylan却没有因此走上绝望甚至自杀之路,而是尽情将这种孤独感体现到创作中,并用打字机打下了长达6页的一首诗作。而艺术的不确定性,也让Bob Dylan在诗作开篇的愤怒之后,慢慢俨变成Bob Dylan对现实处境的自豪和自信,并在几天后用钢琴为这首诗作谱写了旋律。
和Bob Dylan的许多作品一样,《Like A Rolling Stone》同样充满着多重的寓意和神秘感。而歌曲里对某位女性朋友的嘲讽,也在当时被认为Bob Dylan抛弃“糟糠女友”Joan Baez的铁证。的确,当时已经对传统民歌感到厌倦的Bob Dylan,或多或少也因为这个原因,慢慢疏离了民歌王后的女友Joan Baez。但从《Like A Rolling Stone》里,其实更多体现的还是Bob Dylan当时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拘泥于传统,一种无论面对什么处境,都不停向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被后来许多的摇滚音乐人继承下来,甚至在多年后,还有一个名叫“滚石唱片”的音乐厂牌,通过其前二十年的经营,影响了整整一代复一代的华人青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