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屈天鹏 杨盼 图片/IC
当英伦萌妞Adele打入美国Billboard排行榜前三甲的时候,她的前辈Amy Winehouse位于北伦敦的公寓门口却警笛大作,蓝白相间的警戒线被拉起,在Amy双亲的失声痛哭中,警方抬出了这位昔日当红歌手的遗体。
Amy Winehouse似乎就是为叛逆而生,在朋克称霸的欧美乐坛,她以白人之躯拥有绝佳的“黑味”嗓音,独揽5项格莱美大奖;但她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公众人物,抽烟酗酒、骂脏话,却还“死不悔改”地我行我素;她仿佛出自1950年代的标志性蜂窝头、发带、粗黑上翘的眼线,比Lady Gaga更早得到“雷母”的称号以及时尚界的关注,在Chanel和Dior的T台上闪现着她的身影,Fendi的秀请她担任嘉宾……然而一切叛逆止于7月23日,Amy Winehouse用她的叛逆赢得了成功,也用生命付出了代价。
个性令她成名,却也让她走向终点
在欧美娱乐圈,成熟、公正的遴选机制往往有助于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民主的环境、开放的民众也乐于接受一些风格独特的天才作为他们的偶像,甚至有的时候,一名演艺人员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端正的人生态度反而会因为不够抢眼而被嘲笑和忽略。成功的公众人物都需要用独特的个性给自己盖上“标签”。20世纪50年代,猫王将当时只有黑人才唱的蓝调引入了大众流行,在被人们记住音乐的同时,他表演时像公猫一样剧烈扭动的臀部动作和花哨的装扮也一起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如此推崇个性的环境就催生了公众人物强烈的个人风格,当惊人的才华与惊世骇俗的三观联系在一起后,却导致了诸如“27俱乐部”这样的天才早夭现象。
Amy Winehouse无疑也是强烈风格的获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当欧美乐坛充斥着Britney Spears甜腻的舞曲和后街男孩们深情的情歌时,Amy却将青春期浸淫在了说唱和爵士的海洋中,终于在2003年凭借首张专辑《Frank》一鸣惊人,乐曲迷幻而优美,更令专业人士惊奇的是:一个水灵的20岁白人小姑娘,居然钟爱小众的黑人音乐,自写自唱,用瘦小的身体唱出了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等老牌爵士女伶的韵味!然而,对音乐的执著也让Amy走入了事业的瓶颈,枯竭的创作力将大麻带入了她的生活。
Amy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行为也日渐失控,红红绿绿的文身越来越多、曝光时的妆容越来越花、被狗仔队拍下酗酒而步履蹒跚成了常态。在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带来5座格莱美奖杯的同时,她的人生也变得一团糟,因为在强制戒毒,她甚至无法去现场领奖。此外,Amy还经常酗酒,口出狂言、行为癫狂,再加上厌食症以及与前夫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长期不健康的生活终于让她年轻的身体变得愈发脆弱,甚至让自己的巡回演唱会变成了一场灾难。
之后,Amy Winehouse逐渐淡出,人们开始追捧更怪的Lady Gaga,更甜的Lily Allen,直至突然猝死,才又让人怀念起这个名字,以及那把独特的好嗓音,可惜已经成为绝唱。
讽刺的是,正当每个人都言之凿凿地断定Amy的死因是吸毒过量之时,警方却没有在她的住所内找到任何毒品,她的家人也发表公开声明说已经成功戒毒,并刚刚完成一个三星期的无酒精治疗疗程,甚至有说法是,因为她戒酒心太切导致操之过急所致。尽管最终报告还未出炉,但可以确定的是,过去的放纵生活,是让Amy身体状况走向崩溃的主因,尽管她有心改善,甚至积极筹备下一张唱片,但依旧还是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她说自己对时尚一无所知,却影响了时尚
Amy Winehouse似乎就是为叛逆而生,在朋克称霸的欧美乐坛,她以白人之躯拥有绝佳的“黑味”嗓音,独揽5项格莱美大奖;但她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公众人物,抽烟酗酒、骂脏话,却还“死不悔改”地我行我素;她仿佛出自1950年代的标志性蜂窝头、发带、粗黑上翘的眼线,比Lady Gaga更早得到“雷母”的称号以及时尚界的关注,在Chanel和Dior的T台上闪现着她的身影,Fendi的秀请她担任嘉宾……然而一切叛逆止于7月23日,Amy Winehouse用她的叛逆赢得了成功,也用生命付出了代价。
这个时代的口味究竟有多重?
尽管Amy Winehouse在时尚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只是昙花一现,终其根据,还是在于她的“坏”。别天真地以为时尚圈真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开放,可以容忍一切,要知道纵然是如Kate Moss、John Galliano这般的宠儿,也在“犯错”后被封杀过好一阵子,更何况是抱持决不悔改的Amy Winehouse。
然而,就在她去世之后,各种悼念纷纷见诸报端,她却马上晋升为“妖冶的奇女子”,其经典唱片《Back to Black》更在死后迅速畅销,以至登上了Billboard排行榜的第9位,想来确实有些讽刺。可是,同样有此待遇的奇才并不是只有Amy一位,诸如Alexander McQueen、Michael Jackson、Marilyn Monroe……他们在世时,评论或褒贬不一,或中性温良,但当他们英年早逝的时候,舆论却突然善良、包容了起来,无数人争先恐后地在签名中悼念他们,在闲聊中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崇拜和对他们作品的惊艳,仿佛寿终正寝的都是庸才。
这个时代,德艺双馨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挑剔的受众,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包装出来的全能偶像,而是真实的血肉之躯,他们要比我们成功,比我们优秀,给社会贡献快乐,同时他们还要有缺点,去实践一般百姓想放纵又不敢去做的事情,娱乐圈到底需要多么“重口味”的明星,才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满足我们道德的虚荣心。
Link
27俱乐部
欧美众多传奇歌手都在27岁时英年早逝,其中大多数成员的共同问题都是精神压力和毒瘾。
1. Janis Joplin:歌手
死因:1970年,他被发现海洛因摄入过量,死于洛杉矶一酒店内。
2. Kurt Cobain:涅槃乐队主唱
死因:在与抑郁症和毒瘾厮混了很久后,用一颗射入头部的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 Kristen Pfaff:The Hole乐队贝斯手
死因:1994年6月死于过量摄入海洛因,被发现死在家中。
4. Jimi Hendrix:吉他演奏家
死因:1970年摄入了过多安眠药,因呕吐而窒息,死在女朋友的公寓中。
5.Robert Johnson:先锋蓝调音乐人
死因:疑似中毒,有说法指他因为饮用了一瓶看起来像是威士忌的酒而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