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ive 微博)庆祝一个十周年,就该像何韵诗这样,喧闹澎湃又朴实认真。高调,是何韵诗在进行《贾宝玉》计划之前已经以“铁人菇”的身份马不停蹄巡演足足大半年之久进行巡演,内地粉丝的“感情债”未还清,她便开始筹备舞台剧,呼声、话题、口碑、专辑齐发,风头无俩;低调,是何韵诗的《Awakening》,实打实的用心制作,脚踏实地为十周年的里程碑砌上基石。
看《贾宝玉》离不开《红楼梦》,听[Awakening]也离不开《红楼梦》,对原著的基础认识是了解何韵诗十周年大计的前提。最优的情况,是我们能先读懂红楼,再观看《贾宝玉》舞台剧并一轮自省沉淀,再听[Awakening]以感受到整个项目的背后用意。然而读懂红楼谈何容易,加上大部分听众都只能从《痴情司》录影带获得惊鸿一瞥并跪求舞台剧的内地巡演,是否单纯欣赏《Awakening》只能读出索然无味?
对早已对制作概念专辑驾轻就熟的何韵诗团队而言,答案显而易见。回首数年前异曲同工的《梁祝下世传奇》以及后来的《Ten Days In The Madhouse》、《Heroes]》等,无一不是主线清晰且场面感极为浓厚的专辑,就似电影配乐,只是有时这部“电影”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如《梁祝》《红楼梦》),有时是何韵诗的独角戏。《Awakening》把场面感推向了近年来的顶峰,听者放佛能从每个小节每段节奏读出角色的一举一动,嬉戏、踱步、落泪、窃喜,以及所谓的背后真谛,如勇气、真挚、成长、担当、坦荡、沉默等等。
读红楼是必需的,但何韵诗也未把这个门槛设得太高。换个角度说,经过她消化再演绎的《Awakening》已经脱离《红楼梦》,以同龄人的口吻来述说贯穿古今的人情世故。《青春祭》的黯然垂泪、《花辞》的伤春悲秋、《痴情司》的至死不渝、《抛砖引玉》的洒脱无忧,无一不坦荡阐述现代人跟古人一样忠于爱得死去活来;而大量使用传统民乐的纯配乐,用力把我们拉回《贾宝玉》的舞台剧现场。的确,《Awakening》与何韵诗过去数年间发行的“概念专辑”有共通的弊端,由于依赖音乐引导画面,脱离了故事主线便稍嫌苍白。然而《贾宝玉》与《Awakening》本身相辅相承的关系注定后者必然是又一张“电影原声”,我们也无谓节省想象力,硬生生地将其理解为孤立脱节。
重要的是,何韵诗出道十年了,以“舞台剧+专辑”引古论今的方式来阐明十年光阴的得与失,是最聪明也最合适的做法。何韵诗跟贾宝玉有太多共通之处,我们每一个人也会不自觉跟红楼梦的角色对号入座,无论《Awakening》是说书抑或议事,听者感受到个中共鸣才是硬道理。在击中听者内心柔软的方面,何韵诗在过去十年做了许多,也注定陆续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