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音乐频道首页 > 音乐专题 > 热点专题 > 第54届格莱美音乐奖颁奖典礼 > 各方评论

全面解读阿黛尔现象:好音乐永远是王道

2012年02月14日19:07
来源:搜狐音乐 作者:爱地人
诸如快女等这样的选秀节目已经成为华语市场的新人输送渠道,这并不是正常的唱片市场规律
诸如快女等这样的选秀节目已经成为华语市场的新人输送渠道,这并不是正常的唱片市场规律

  华语造星局面有待改观

  当Whitney Houston逝世的消息传来,当人们在为世间再为R&B金嗓子而慨叹的同时,其实回顾Whitney Houston淡出乐坛的这些年,R&B乐坛虽然渐渐不再重视金嗓子,但整个行业还是非常健康有序地发展着,而Beyonce、Brandy、Mary J.Blige、Toni Braxton、Christina Aguilera、Rihanna和Jessica Simpson等等歌手,一代一代传承R&B的香火,从而没有断档过。与之相比,华语乐坛一直缺少的,就是这种行业传统的延续性。

  而华语流行乐坛这几年在造星方面,也走入一种局限,台湾地区依靠“超级星光大道”、香港地区依靠“超级巨声”,而内地则同样依靠以“快男”“快女”的选秀平台。即使是像美国这样音乐比较多元普及的地方,如果一个唱片产业的新人力量,全都依靠“美国偶像”来解决,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更何况华语流行音乐的文化在华人范围内,还远没有达到英美那样的审美高度。

  即使是舞台上小有特点的新人,一旦进入华语乐坛的主流制作体系,似乎也很容易僵化起来。情歌就找陈小霞,李伟菘,再由阿弟仔制作几乎舞曲,几乎已经成为了整个工业体系的模式。这也让很多新人一出道,就陷入了暮气的怪圈中。

  而现在华语乐坛的音乐产业,从音乐制作和内容方面来讲,主要还在于内部活力的不足。台湾九十年代流行音乐的繁荣,依靠的是七、八十年代现代民歌运动的一大批创作者,而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期,也同样离不开七十年代夹Band时代后打入主流内部的摇滚乐手们的努力。无论是民歌还是民谣,华语流行音乐如今的产业困局,恰恰是过于看中产业的产业特性,而忽略了音乐自由、随性的流通功能。多元的文化普及,多元的音乐推荐,更多音乐演出的平台,才是最终让华语乐坛重新振兴的契机。华语乐坛的Adele,也只有到那个时代,才可能出现并在进入唱片业内就获得成功,而且不会仅仅只是一个两个三个。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朱焰峰)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