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一届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今年将重燃战火,并伴随诸多革新,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取消原生态唱法,回归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对此,一些普通观众感到遗憾,觉得“节目可看性降低了”,而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曾多次担任青歌赛评委的音乐学者田青,则直言不讳表达了个人观点:“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退步!”
1月11日下午,本报记者拨通了田青的电话。“这是一种极大的退步,是观念上的倒退!”电话那端传来田青的声音,语气很重。停顿片刻,他接着说:“我也是刚知道不久,之前央视那边也没跟我沟通过。我能说什么?没什么太多可说的,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之后,田青挂断了电话。
词作家陈哲多年来致力于原生态民间歌舞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针对青歌赛取消原生态唱法,这位“原生态文化保护的行者”表达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从青歌赛设置原生态唱法至今,我一直坚持正面和负面两种评价。正面看,央视青歌赛为原生态音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极大推动了原生态文化走近大众。”陈哲话锋一转,“不过从负面看,确实也存在由于过度重视竞争而导致原生态演唱变形的问题。另外,青歌赛要求参赛歌手年龄在35岁以下,而事实上,原生态音乐的真正传承者,或者说掌握了原生态音乐精髓的歌者,大多数年龄都在35岁以上。在我看来,一些所谓原生态歌手就是"现炒现做",演唱流于表面化,过于追求主流舞台的规范化。”
在陈哲看来,央视青歌赛今年取消原生态唱法,是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今后央视能够推出关于原生态音乐的展演性评比活动,本着传承文化的态度,将那些真正来自民间的民族歌舞展示在电视舞台上,这就是走了"第二步"。演员没有年龄限制,同时也不过于追求舞台化效果,而是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这将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和进步,能真正有利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但是如果他们仅仅停留于此,那就是一种退缩。”
央视回应
给参赛队“减负”
央视青歌赛取消原生态唱法的原因何在?今年青歌赛的总导演秦新民做出了解释。
首先,原生态民歌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相对有限。从2006年开始,这几届青歌赛对原生态民歌的各种形态都已经展示得差不多了。此外,现如今各种非遗展演以及央视音乐频道、《星光大道》节目等,都是展示原生态音乐很好的平台,因此青歌赛在这方面的作用也许可以弱化了。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给参赛队“减负”。很多观众可能记得,在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团体总决赛上,几乎所有高分都被原生态歌手垄断。“得原生态者得天下”的现象,使得没有原生态歌手的辽宁、上海等代表队积分始终落后。随后几届青歌赛还要求每个参赛队必须有原生态唱法,这就给那些本身不具备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地区代表团增加了麻烦。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使团队取得好成绩,他们便四处去借原生态歌手,有时要花很多钱。
今年取消原生态唱法,并不是彻底屏蔽了这个领域。按照今年青歌赛的实施办法,在决赛阶段,民族唱法参赛选手必须唱一首参赛队所在省份传统民歌规定曲目,这个曲目库是节目组邀请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制定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文化的传承,而且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方式。就是希望歌手们知道,不管到何时,都应该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中吸收营养。
链接
青歌赛2006年增设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现象出现在国内的音乐领域,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年8月,“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在山西左权举行,让一些专家引进了原生态概念。随后,北京先后举行多次“原生态演唱会”,原生态这个名词被普遍运用。
2006年,第十二届央视青歌赛首次增设“原生态唱法”,把原生态从民族唱法中单列了出来。此举在当时一度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样做既能够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亦能让来自大山、村寨里的歌手出人头地。不过,也有人提出,原生态唱法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比赛的,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歌唱家李谷一就曾表达对“原生态唱法”这个概念的质疑,“最初我们界定的原生态唱法,是未经学校学习的、原始的唱法就叫原生态,但现在很多来比赛的原生态歌手都是经过包装的,那么这个名字还成立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