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where I Belong》真是一张让人伤透脑筋的专辑。这是莫文蔚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次:第一张英文专辑、第一张爵士专辑。鬼妹性格、单薄嗓音、时间历练所得的江湖味和风尘味,如今的莫文蔚身上老早就透着许多特质,让《Somewhere I Belong》姗姗来迟却也水到渠成。然而这显而易见呕心沥血的唱片,却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可圈可点的同时也“劣迹斑斑”。
一切视乎听众以怎样的角度欣赏《Somewhere I Belong》:
如果你是莫文蔚的铁杆,且长期浸淫华语流行乐,《Somewhere I Belong》一定让你惊喜万分爱得不行。莫文蔚独特的唱腔和鼻音都非常具备个人特征,总有种不入世的清高,而这种傲娇就刚好适合演唱对华语乐迷而言相对陌生的爵士乐。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莫文蔚的声线其实与Billie Holiday有几分相似(对比可见Holiday作品《In My Solitude》),尤其是鼻音和断句,她也经常在过往的摇滚甚至流行作品里运用这种唱腔。每张专辑里偶尔为之小打小闹的爵士即兴,也倍添惊喜。天时地利人和之下,这张爵士专辑的出现就让人不禁一声感叹:终于!
如果你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对待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唱片,并且早就对专辑内的曲谱早也了如指掌——说的是你也算已入门的爵士乐迷了——那么《Somewhere I Belong》还真能让你又爱又恨。听一首《Love for Sale》,嗯,味道挺足的;再听听《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哎哟,矫情了点儿,但还成;再来《My Funny Valentine》,哦不,受不了了。为何莫文蔚花了十几年时间才下定决心推出爵士专辑,除了囤积生活体验让自己更有说服力,私认为她也明白其优势全在于小听怡情。一片流水账般的流行摇滚里头偶尔来首爵士翻唱,那叫万绿丛中一点红,乃点睛之笔;然而大束红花捧在跟前,便有些熏眼了。
这就是《Somewhere I Belong》让人挠头的地方。说它怡情,有几首曲子的确十分不赖,编曲和演绎都花了不少功夫打磨,摩登且不造作。例如《Wiched Game》,使用爵士沉稳编曲的加上音域非常适合莫文蔚,别出心裁;又如上海老歌《倾国倾城》(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最能体现莫文蔚俏皮且风尘一面。也说它伤身,因为越往专辑后半部就越发力不从心。例如《Moon Over Bourbon Street》,不但开场的萨斯风恶俗老套,连唱腔都与伴奏脱离,听来就像莫文蔚在跟乐队吵架一般;还有最后一首中文结尾曲《夜上海》(Shanghai Nights),真宁愿她像歌舞厅版本一般热热闹闹打个漂亮圆场,也不要用天涯歌女的形式来贩卖隔夜风情……
近年来港台中青代艺人盛行老歌新唱,够年纪的都随手来点爵士(前有张学友、刘美君等等),企图一键满血复活的做法总让这些翻唱专辑变得仓促闹心。《Somewhere I Belong》作为莫文蔚出道第十几张专辑,它的出现似乎无需以上唱片的契机,却具备同样受争议的特质。我想,比起做一张全爵士作品,莫文蔚可能更适合加点民谣来冲淡这股风尘味,毕竟爵士要求的不只是单纯热爱和即兴,而是方方面面的水平过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