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茜茜
好声音 |
我是歌手 |
曾经《中国好声音》出炉的时候,很多人发出惊呼:“这个好!声音好、内容好、创意好!”耳目一新的模式,一把将音乐选秀节目从正在走向衰落的道路上快速拉了回来,甚至一度让人觉得智商捉急,很难再想出更具新意的法子来超越它了。但是,近期一档新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一下就点燃了观众的热情,首播当天就不仅创下当日全国卫视的收视桂冠,而且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在网络上引起实时热议,甚至不说两句就显得你“out”了。
打着“音乐真人秀”旗号的《我是歌手》,定位不像之前的选秀只是从“草根”里拔苗,而是将已经成名的歌手放在同一个舞台上一决高下。有新意、有悬念、有歌声、有泪点,这样的设置归结起来,才能有看点。
名人选秀,这个点子在芒果台已有《百变大咖秀》作为范例,但那个毕竟只是明星大趴,选上选不上、名次如何并不重要。如今的《我是歌手》让明星真刀真枪、严肃认真地比唱功,涉及歌手“重排座次”的重要问题,的确成了领一代风潮的试水作用——节目成功与否,现在说了还不算!
爱放松大脑,还是爱创新悬念?
综艺节目,对于有些观众来说,或许就是一首放松大脑的伴奏,每天忙完了累够了,躺在沙发上随便看看,听听里面嬉闹的声音,至少会有一种充实感。但如果一定要求是一个好的综艺节目,那就绝不仅仅是嬉闹和调侃,还要有自己独到的内容。《我是歌手》虽然才开播三期,就已经受到观众的热捧,关键还在于“创新”和“悬念”这两个元素。
创新
陈明 |
黄贯中 |
黄绮珊 |
齐秦 |
沙宝亮 |
尚雯婕 |
羽泉 |
首先,《我是歌手》和之前其他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选手的定位。不再是草根,不再是海选,而是邀请到七位都是已经成名、并且已经在歌坛有一定阅历的歌手。想想看,为什么它一播出就能引得热议?齐秦、黄绮珊、羽泉、沙宝亮、陈明、黄贯中、尚雯婕,个个都来头不小。这些歌手本身每个人都有一批粉丝,能把这七位聚在一起一较高下,那仅从粉丝来看就能汇集成一个不小的观众群。再加上七位歌手不仅仅是演唱,而且还有比赛的成分,要面临遭到淘汰的压力,他们所释放出的能量甚至会超越自己平时的状态,去听这样的七首歌曲,怎能不堪比一场优质的拼盘演唱会?
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我是歌手》的规则就是每场七位歌手分别演唱一首歌曲,累计两期分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且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而决定他们去留的则是现场观众的直接投票。
这种评审方式当然也有创新。以前的音乐比赛节目都是成名的歌手来点评选手,现在不但可以看到歌手们争夺名次,而且这种决定权终于回到普通人手中,由他们掌控歌手们的命运,这从心理上也已经是一次“逆袭”。你看不到场上有评委席,但是整场观众席却又是一个很大的评委席。《我是歌手》从众多的电视观众中严格筛选出来自五个不同年代的500名观众组成了一个“知音听审团”,每人投票三位歌手,最终唱票决定歌手名次。而《我是歌手》的专家顾问只对参演歌手的表现作出点评,并不参与评分和筛选的工作。
而作为一档音乐比赛类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不同就是它在对音乐人的尊重的体现上。在每首歌演唱之前,作词、作曲、编曲、乐队……每一项分工的音乐人名字都出现在字幕上,这在之前的国内同类节目中都是很少见的。尊重当然不属于创新,而应该是一种习惯。无论平时做人也好,综艺节目也罢,只有尊重他人,才能收获尊重。
悬念
悬念不仅是电影和小说的杀手锏,用在综艺节目上同样具有很大的威力。无可否认,《我是歌手》从第一期就抓住那么多眼球,最大的魅力就是悬念。节目一开场即是悬念,每个歌手不知道其他的参赛者是谁、不知道他们会选什么歌,即使到了第二场时都已经知道了,但依旧不知道当天淘汰的会不会是自己。
在第一期《我是歌手》的开头,跟踪记录每一位接受邀约来参加节目的歌手的状态,还有他们对这个节目的一些想法,直到节目开录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还有谁,但从他们的“夸夸其谈”中,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的自信。而随着对手一个接一个的亮相,他们的表情也在变化着,这一点也正是符合了导演洪涛希望借由严格保密“捕捉到他们听到对手是谁时那一刹那的真实反应”。
当对手是谁这个悬念被揭开,下一个悬念就变成了他/她会唱什么?一般人的思路里,这样的场合当然最适合唱自己最有名的代表作,就像沙宝亮出场时,人们都觉得他会唱《暗香》一样。但是他偏偏跟人们开了个玩笑,反而选了一首自己觉得更有味道,想让更多人听到的《飘》。唱什么,这也成了一种悬念。不过这种悬念似乎只存在在第一期节目,因为从第二期开始,在比赛之前就已经有节目单流出来。
名次和淘汰者毋庸置疑是悬念。同样都是已经成名的歌手,谁走谁留,这需要很大的心理压力。不过,因为赛程设置是累计两期的累积成绩较低的选手淘汰,那即使你这期垫底,没准下期也有绝地大反击的机会。当真有歌手如黄贯中抱憾退场时,替补上来的位置会是谁也是悬念。这一次下去的是黄贯中,那下一次会是谁?这一场上来的是杨宗纬,那下一个会是谁?
爱本土模式,还是爱国外模式?
韩国《我是歌手》 |
《我是歌手》的创新还有悬念,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同《中国好声音》一样,在节目火了没多久,就有人发现它是从国外节目买的版权。《我是歌手》引进的是韩国MBC电视台的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韩国版《我是歌手》从2011年3月20日开播至今,已经成功进入了第二季。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节目在规则制定上有所不同:第一季的时候,是邀请韩国最具实力的七位歌手打擂台,通过观众直接投票方式选出第一至第七,采用末位淘汰制,出局的歌手由新的歌手顶替,继续进行比赛;第二季则是请来十二位歌手分成A、B两组进行打擂生存赛,两组的前三名成为本月歌手,后三名歌手则开始告别歌手战,由现场团观众和监督评价团观众直接投票,选出每一期第一至最后一名。
很显然,目前中国版的《我是歌手》还是仿照韩版节目第一季的规则来的。但是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又似乎模仿得不到位,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一、选歌
中国版《我是歌手》,歌手们唱的曲目虽然亦是悬念,但除了第一期可以明显看出唱的是自己的歌之外,后两期似乎并无规律可循。但在韩版《我是歌手》当中,每期都规定了一个主题,如第一期是个人名曲,第二、第三期是老歌,第四期互换歌曲,第八、第九期唱网友票选出来最希望唱的歌,第十二、第十三期听众团推荐曲目等等。如果一定对号入座,那么回头看看,前三期中国版的《我是歌手》似乎也确实是这么个主题。但不同的是,它和韩版比起来,少了一个固定的“主题”介绍,如果不知道在选歌时还有这么个缘由,那似乎就会让“命题感”弱了很多,也就相对少了一种考场的凝重气息。
二、经纪人
很多才看了一期中国版《我是歌手》的观众,心头就会浮起一个疑问——那一群咋咋呼呼的主持人当经纪人是咋回事儿?其实在韩版《我是歌手》当中,经纪人也是个能挑大梁的角色,虽然歌手才是主角,但清一色笑星组成的经纪人团队一点都不逊色。他们既要负责欢乐气氛、逗乐观众,又要协助歌手选歌、编曲,甚至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出得上主意、争得到资源,的确是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存在的必要性的。但是芒果台的7位主持人组成的经纪团队,我们只看到他们在第一期演唱结束后“闯”进歌手们的房间,威逼利诱让歌手们和自己签约。其中YoYo就惨遭陈明、羽泉连番拒绝,不得不向李维嘉求救,而李维嘉连哄带跪地和羽泉签约后,还不忘对着还未签约的海涛和吴昕一通炫耀,“没办法,他们跪着求我非要和我签约。”而杜海涛更是直接进到黄绮珊的房间,张口就喊“妈”,叫得黄绮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叫得观众云里雾里,最后黄绮珊在第二期唱《离不开你》的时候,杜海涛只顾着抹眼泪了,很想让人问一句:这个经纪人的职责到底尽在哪儿?
三、表情
表情帝 |
哭泣姐 |
一首歌能让人心情愉悦,也能让人悲伤哭泣。情绪的不同,最直接的反应在现场无论歌手还是观众身上,都体现在他们的表情变化。没有看过韩版《我是歌手》的观众可能不太了解,在原版节目中,编导对于很多现场人物哪怕微小的一个表情都能捕捉得很到位,让人觉得很真实、很触动。但是这种捕捉在中国版的《我是歌手》中却似起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作用。
最近网上就热传从《我是歌手》当中“走出来”的“表情帝”和“哭泣姐”。原来,在第二期黄绮珊唱《离不开你》的时候,现场就有一位表情异常投入的男观众吸引了电视机前所有人的注意,握拳、皱眉、张嘴、深呼吸、放拳,伴随着歌声,他那一系列沉醉的表情让人叹为观止,除了“表情帝”没有更好的称呼足以形容他。而当尚雯婕演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时,镜头捕捉到一位正默默流泪的红衣女子,当羽泉唱响《烛光里的妈妈》时,她同样是哭到一塌糊涂,被网友调侃为“哭泣姐”。表情帝和哭泣姐的出现,在网上被众多网友调侃。但很快,就有更多网友跳出来质疑:这些观众是真陶醉还是装陶醉,是不是节目组请来的托儿?
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再到《我是歌手》,从《英国达人秀》到《The Voice》,再到韩版《我是歌手》,似乎但凡现在火爆的综艺节目,你总能在国外找到相同类型的原版。为什么“国外模式”就能在国内这么火?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让别人来遵循我们的“中国模式”?“本土模式”是不是就真的只代表着土和山寨?怎样力求改变,这还是国内综艺市场需要长久研究的一个课题。
爱明星出丑,还是爱草根发光?
在《我是歌手》取得不错的收效后,同样是主打“声音”牌的《中国好声音》似乎有点坐不住了。虽然“好声音”的宣传总监陆伟表示,丝毫不担心《我是歌手》的锋芒会盖过“好声音”,但是,他同时也列出几条致命弱点,炮轰《我是歌手》的软肋。陆伟说,明星有名气固然是收视的一重保障,但“明星们已经很懂得怎么面对镜头了,如果不把他们‘逼’到一定的份上,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总让人觉得有点表演的成分。”还有就是节目组将很多比较夸张的综艺化表演元素运作在真人秀方面,犯了真人秀的大忌,让观众觉得不是实景,而是后期加工剪辑的。
其实,第一条软肋就指出了《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的区别,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我是歌手》创新的地方——定位。虽然都是音乐比赛类型的节目,但《中国好声音》的平台在草根,即使不是完全的一片空白,至少也是未成名的新人,它挑选出的学员就像是在“草根”中“拔苗”,最终晋级决赛的学员无论如何都是被拔高的,是发光的;但是《我是歌手》已经既定出场迎战的是歌手了,并且依照现在的形势看,这批歌手都不是没什么名气的“小咖”,这个舞台既是比赛的舞台,也是明星的舞台。有阳光的照耀就代表着有影子的产生,互相的光芒都太强了,对于每一个参赛的歌手来说,势必就有压力。毕竟之前都是已经成名的歌手,现在若是随随便便就败给了他人,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就像齐秦说的,之前在别的选秀比赛里给别人当评委,指点别人时说得头头是道,可是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自己能做到吗?我们之前只会根据歌手们的名气把他们分成“大腕儿”“小辈”,但是这样面对面地凑在一起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面子上真的过得去吗?注定有人被淘汰,就注定有人要出丑。于是,《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就成了一个看草根发光,一个观明星出丑。
如果真的要抛开这些因素来对比这两档节目,从唱功上来说,“好声音”是肯定不如修炼了多年的“好歌手”的。这是利,也是弊。毕竟,“好歌手”的声音相对在我们脑海里都已成定势,不像初听到一个新人“好声音”时会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感。从舞台效果来看,这两个节目的豪华度一个赛过一个,“好声音”里四把斥资80万的转椅让人就讨论了那么久,《我是歌手》更是造价不菲,不仅38台摄像机全程摄录,舞美效果不必多言,连乐队、音乐总监、调音师等等也都是力求最精致的级别。而在打感情牌这条线,《我是歌手》就不如《中国好声音》会运用,回忆一下“好声音”的每个学员一曲唱罢,总会有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等着导师来问,而《我是歌手》在这方面就简单很多,情绪方面更多的是让你看到压力和歌声感人,没有那么多花花绕,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别让神一般的开始,落得神经病一般的收场
《我是歌手》只播出了短短三期,就引来了无数讨论。黄绮珊、陈明、黄贯中、沙宝亮、尚雯婕、齐秦、羽泉、杨宗纬……哪怕当中一些本来已经快要隐匿的名字,一夜间就被无数次反复提起,关于这几位的大小新闻也陡然增多。
像《中国好声音》里的新人总是绑定着一首成名曲一样,《我是歌手》的歌手们在比赛中唱的歌也很快就被制成单曲、铃声。最难得的是,像黄绮珊等被埋没的“实力派”,也终于在这个节目上一展芳华,终于获得她应该受到的瞩目。不得不说,《我是歌手》的确有一个神一般的开始。
但是,想想《中国好声音》的开场吧,不也是这样么?而后来质疑它的种种声音,质疑学员身份造假、过于煽情、导师偏袒,很快就盖过了刚开始前两场的好评如潮,只留下华少那一段绝妙的广告词。《我是歌手》的命运会不会也如此?要知道,每一个歌手的淘汰,都意味着会带来一场粉丝间的吐槽,当吐到一定程度了,那就成了口水战。《我是歌手》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
《我是歌手》引进韩国的节目模式,纵使它有千般好,但是如果一味地模仿照搬,恐怕还是会像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经纪人团队”一样,出现一些不接地气的纰漏。既然这样节目一开场就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和赞誉,那我们就希望它好好做下去,做得更有意思而不止是有嘻哈,做得更有自己而不止是在引进。别让神一般的开始,落得神经病一般的收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