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 最后的温柔 |
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满江,总是《多变的海》或《秘密花园》时期的满江,那个索尼音乐时代清秀、俊朗气质的满江。和许多歌手一样,那个最初的满江,总是会因为最初的形象,从而烙印成最终的印象,以至于再难有耐心去接受他后来随时间变化的模样。
其实也不能说是变化。虽然从时态上来讲,从《多变的海》至2010年的《最美的时光》,满江理所当然地成熟了,就连络腮胡也出现在了专辑的脸上。但从本质来讲,满江却可以说是回归了,回到了生活本来的模样。在对音乐梦想未变,在对音乐执着不改的状态下,以唯生活、唯自我的状态下融入音乐,或者说反地来用音乐来做法释放自己生活与情绪的出口。而从这种常温状态下萌动的音乐灵感,以及采撷的音乐养分,肯定也就显得妥帖、自然和随性。
2013年初,满江又以一首《最后的温柔》启航。《最后的温柔》是一首29年前的老歌,你可以说是满江翻唱了这首歌,也可以说是他对往昔日时光的追忆、对那个最美时代的致敬,更可以说是他和理想生活的一次相遇、一次邂逅和一次缠绵。《最后的温柔》来自于姜育恒“光美唱片”时代的作品,那个在加盟“飞碟唱片”之前,依然保持着民谣的质朴和纯粹线条的姜育恒。而作品的词和曲,则分别来自于李子恒和陈小霞。尽管以当今流行乐坛的习惯,会统一将他们冠名为金牌音乐人、著名创作者,或者提起前者就顺带提起“小虎队”,提起后者就一定要带上陈奕迅、孟庭苇或郭静等等。但实际上,无论是姜育恒、李子恒还是陈小霞,他们最美的时光和最好的音乐,其实都属于民谣。即使后来的他们,有着许多看似非民谣外形的作品,他们的根依旧是民谣的,而他们创作与演唱的根源,也总免不了从心出发这个民谣的基本特征。
毫无疑问,以“好声音”这样的标准来讲,《最后的温柔》是一首缺乏高潮、缺乏亮点的歌曲。它的旋律不够纵横穿越,它的歌词没有奇思怪词。它就是最常态的创作,以最常态的吟唱流淌出旋律,无须查字典,不用懂典故,顺着情绪的伸展、延长、反复和释放,就能找到其中情绪的温度。
同样的翻唱,不同的初衷。其实,满江翻唱这首《最后的温柔》,甚至可以说是对他自我音乐态度和理想的一种确认。在这中间,明显可以感觉到满江华语老歌迷的身份,和对台湾民谣风格作品的喜爱。对于一个歌手来讲,其实并非从出生开始就拥有这样一个身份,无论是在做歌手之前和之后,其实歌手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如歌迷那样爱音乐的人,会有自己喜欢的风格、歌手、时代和表现方式。而满江的衷爱焦点,显然就集中在八九十年代的华语民谣方面,这是他的根,而从《最美的时光》到《最后的温柔》,这种不高烧不过火的常温民谣,不仅适合满江,其实也应该是华语流行乐应该有的样子。
另一方面来讲,民谣对于满江来讲,甚至不等同于流行乐坛对于这个音乐词汇的定义,而是他生活状态的一种水道渠成和顺理成章,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对于这个低调得常常被乐坛忽略的歌手,他对太极与书法的热爱,注定了只要他保持音乐与生活的一致,就不可能表现出乐坛主流模式的职业歌手色彩。满江不是刻意归隐,他依然热爱生活、融入生活;满江也没有故做深邃,将民谣当成是人文的工具,留下矫情和惊世骇俗的字句。满江对音乐的选择和呈现,始终是以一种最本色、最自我、最常温的方式完成。有时候,听他现在的歌曲,似乎也正是以音乐的视角,回味你生活本来的样子、最美的样子。
满江很早就写歌,但却从来没有被当成一个唱作人。无论是唱别人的歌,还是唱自己写的歌,满江对于民谣的偏爱,对于本色生活的坚定,因此也让他的音乐世界,其实已经无所谓突出唱作人这样的炫耀认定。甚至,无论是原创,还是像《最后的温柔》这样的翻唱,都能成为一个属于满江自我的完整音乐世界。
《最后的温柔》里其实没有太多温柔,而《最后的温柔》当然也不是满江最后的作品。《最后的温柔》既是满江音乐人生的一个引子,一种热爱的源头,也是他2013年新专辑的一个引子。那里一定会有最真的民谣,也一定会有最美的满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