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四不像的艺术即兴组合,不是流行,不是摇滚,不是古典,不是爵士,不是电子,甚至已经不是音乐……
王菲经常在台上莫名其妙地敲敲打打,基本不唱歌,如果发声了,你也根本不知道这原来是她唱的以及她唱的是什么……
在国内乐迷失望抱怨的时候,π乐队自建独立厂牌发行了大量作品(每张专辑都限量1000张,售价500元),名扬海外……
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作为音乐人的王菲,而只知道作为偶像、天后和巨星的王菲。于是,类似《浮躁》这样优秀的音乐人专辑,就险些(正在)被埋没。
华语乐坛需要有“音乐人”、“作者”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天王、偶像和巨星,这样很落后。 顶:
音乐并不仅仅是“好听”这一种,正如人生并不只是“幸福”这一种。
可惜这一浅显的道理并没有成为常识,“好听”这一单细胞标准扼杀了丰富的音乐,让很多空洞媚俗的甜歌蜜曲传遍大街小巷。
好的音乐并不一定是“好听”的,例如早年的罗大佑,作为“抗议歌手”对很多人来说可是很“难听”的! 顶:
李宇春、陈楚生……作为歌手都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如果一流歌手是指迈克尔-杰克逊的话。
在欧美也有选秀,但很少有人会把选秀明星和真正的音乐人混为一谈,欧美青少年也不会像中国的青少年这样崇拜选秀明星。
绿日乐队的专辑《American idiot》(美国呕像)以反战为主题,暗藏了恶搞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意思,专辑非常畅销,反映出欧美青少年的态度。 顶:
方文山+林夕代表着一种传统势力,给人造成极大的疑惑,这就是“有歌词的音乐”。
事实上,地球上流行音乐的主流早就已经不受歌词的束缚了,歌词“不知所云”,或者根本没有歌词。杰克逊、小甜甜……非英语国家的歌迷并不懂歌词,但并不影响其魅力,这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音乐性”,歌词并不重要。
过度注重华丽的词藻和过时的词曲结构束缚了华语流行音乐,造成了音乐性的缺乏,也就诞生不了大格局、大气象的作品。 顶:
概念专辑(把专辑作为一个整体去经营)已经是行业标准,几乎所有的流行音乐唱片都是概念专辑。
但很多乐迷却喜欢听拼盘、精选和杂烩,只听那些所谓“金曲”,专辑的整体性就被割裂了,很难真正理解创作者的用心。 顶:
“纵贯线”终于要解散了,这是华语乐坛的幸事,这种只有票房只有怀旧却没有新意的“天团”起了一个非常坏的头。
四位大师曾经写过600多首歌,出了70多张专辑,但他们相加,聚在一起1年多,只写出来不到10首新歌…… 顶:
乐迷的心态太过封闭了,抓住某种风格不放,对其他类型持有偏见,以“听不懂”为理由拒绝去接触。
保持开放的心态,可能会听到不可思议的烂歌,但是也会遇见更多的好声音。
在“能听懂”这一标准下,创作“平易近人”,“易于传唱”的歌曲,于是太多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口水歌产生了。 顶:
音乐“土”,是很多歌手最害怕的评价,这是因为国人普遍具有的自卑心态。
于是现在只要是“洋气”的流行风格就拿来采用,电子嘻哈摇滚爵士舞曲布鲁斯……誓要赶英超美,大炼时髦。
做出来的音乐果然够洋气,猛一听还以为是Gaga、麦当娜……但越听越觉得山寨,因为缺乏底蕴只是在装模作样,这才是真的“土”啦。 顶:
在短短的3秒内,好的音乐会有无数个丰富的细节,而不怎么样的音乐或许只有一句干巴巴的“心太软”。
MP3+劣质设备=音乐细节荡然无存……
在丧失细节的情况下,那些破罐破摔的烂歌也就很容易流行了。 顶:
很多人只觉得陈冠希艳照门、伊能静牵手、XX车震是丑闻,但对假唱假音乐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个“丑闻”存在了很多年,其实假唱对音乐的危害就和鸦片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是一样的…… 顶:
曾被媒体踢爆假唱丑闻的部分歌手:5566;F4;Twins;邓丽欣;蔡依林;飞轮海;刘德华;王心凌;谢霆锋;周杰伦……
布莱恩-伊诺(Brain Eno)
1990年 英国
The Pancakes
2007年 中国香港
灰野敬二
《慈》
1992年 日本
Plus-Tech Squeeze Box
2002年 日本
绿日乐队
2004年 美国
约翰-丹佛
1987年 美国
Stephan Micus
2008年 德国
约翰-科川(John Coltrane)
1964年 美国
收音机头乐队(Radiohead)
1997年 英国
涅槃乐队(Nirvana)
1993年 美国
·YH/策划 ·薄荷/专题 ·牛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