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王筝近来因为周笔畅而人气暴涨,也正因此,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总是将她和周笔畅捆绑在一起,因为她是周笔畅的师姐,给周笔畅写了歌,使得人们过分地将眼光集中在与周笔畅的联系上,褒贬不一,却很少关注到她自身真实的一面。
《我们都是好孩子》是王筝第二张个人专辑,作为音乐人小柯的关门弟子,踏入歌坛已有5年,在三年前就发表过一张专辑《春风》,虽然销量不好,但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她曾经还是本刊的专栏作者,自称是《音乐周刊》的“老员工”……
王筝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孩,美丽外表和才华后面是怎样的一颗心灵?让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的王筝……
别样的军人生涯
王筝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从事播音,母亲是部队文艺骨干,受母亲和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艺熏陶,也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音乐。 艺校毕业后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深入到部队基层工作。在部队期间,她到过西北最荒芜、最基层的连队慰问演出,给部队战士教歌;多次参加部队大型军事演习,担任演习倒计时的播音员等等……
王筝从很小就开始学器乐,大学4年虽然学的是音乐专业,但基本都是在吃小时候的老本,不用上课都可以考第一名。“因为除了声乐之外,大学学的课程在艺校基本都学过,这使得我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我入学的时候弹钢琴的曲目和我毕业的时候弹的曲目居然是一样的。”王筝笑着说。于是,在学习之余,她开始到酒吧驻唱,一直到毕业。不过,可能别的酒吧歌手是以赚钱为目的,但她完全是因为喜欢歌唱,当时她在北京最著名的“红狮”音乐酒吧唱歌。“那时,可能去别的酒吧听歌图的是消遣和氛围,但去‘红狮’完全是我的点唱会,每天晚上30多首歌,一半英文,一半中文,而且每天都有新歌。”其实,就是那段时间的“驻唱”生涯,给王筝在音乐表演和创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王筝这种个人喜好的发展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完成学业,拿到三好学生,一切就OK了,因为上完军校他们基本不用操什么心了。”
后来,虽然她签约到“钛友文化”作为签约歌手,但还是要经常回到部队去上班,执行各种特殊任务,公司同事经常笑着称呼她“王干事”。谈起部队经历时,王筝显得有些伤感,她说:“现在想起来,感觉有些遥远,部队这些年给我留下最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情结,但因为我可能比较随性、懒散,虽然能够把工作做到很好,但打心里还是不太适应,上班虽然不是特别枯燥,但始终觉得那不是我。”于是去年底,已经是正连职上尉军衔的王筝从部队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音乐事业中……
心中永远的“钛友”
最初,王筝完全没有想到要做歌手,就是想做一些跟流行音乐有关的事情,在唱片公司做个企划或者在录音棚里打打杂什么的。所以她说:“最初的梦想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大大超出了,自己十分满足。”
她和曹方都称师傅小柯为“老大”,而正是因为小柯,王筝和曹方才踏入了歌坛。王筝跟小柯的结识始于1998年的一面之缘,那时候她写了一首歌叫《相爱》,被韩红收录到专辑里,这首歌在作品发布会上改成了男女对唱,而其中的男声就是小柯。就在那个时候,王筝认识了小柯。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她主动跟小柯联系了一次,说自己马上要毕业了,如果继续在部队就是学美声,但是放不下热爱的流行音乐,心里处于矛盾的状态,想让小柯指点一下迷津。当时小柯听了王筝写的其他作品,给了她很大的肯定,王筝这才下定决心踏入流行歌坛。2002年,小柯向各个唱片公司推荐王筝和曹方,都没有结果,于是硬着头皮自己成立了“钛友文化”,王筝和曹方一起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同时也是“钛友文化”的签约歌手。
王筝说:“因为有那段时光,我跟曹方都很知足,我们总是说要永远在一起,因为确实氛围非常好,在那里,只有音乐,一切都要用音乐来说话。”不过,因为宣传推广等原因,王筝的第一张专辑《春风》和曹方的第一张专辑《黑色香水》没有让更多的人听到。“因为现在不是用音乐说话的年代,这让人觉得很尴尬。那时候真的是听到这张唱片的人太少,如果听到了,我不相信会觉得她很难听,跟其他歌手有很大的差距,每首歌曲都是精挑细选,反复雕琢出来的。”
当时小柯希望王筝以神秘高贵的形象出现在歌坛上,但随性的王筝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做到,她经常穿着拖鞋就去公司,大大咧咧地和同事们玩闹,小柯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百般纵容。“那时候有吃有喝,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其实就很好了,我很享受那样的生活状态。”当时,“钛友”对于王筝和曹方来说就像家一样,她们对“钛友”都有很深的情感,到现在为止,王筝还是把去“钛友”说成是回公司。但因为经营上的缺陷,小柯无奈先后把曹方和王筝嫁给了创盟和乐林,专心做她们的制作人。“用老大的话讲,就像嫁女儿一样把我们嫁出去了,但‘钛友’仍然是我们的制作公司,我们虽然到了不同的公司,但还是跟以前一样,整天在一起工作。”王筝对这种状态也是非常满足,对“钛友”的时光更是恋恋不舍。
在“钛友”的她们也是极其单纯的,王筝聊起了以前和曹方、小柯一起接受采访时的情景,满脸幸福和纯真:“那时,有个记者问我们如果不做音乐了会干什么,老大说要去做老师,曹方呢,嘟囔了半天说是要回家去做农民,而我却说想做家庭妇女,面对这样的回答,当时感觉那个记者都要崩溃了。”说完这段,王筝还是掩饰不住的大笑。
未知的未来
在新专辑发布会上,王筝再次实现了自己所说的终极目标——属于自己的小型现场音乐会,她在唱到《我们都是好孩子》的时候更是泣不成声,可以看出,她当时是极其幸福的,因为音乐,因为理想。现场所有的人也被这种场景深深打动,一个美丽、才情、本色、纯真的王筝一览无遗。她说:“我的理想都已经实现了,感到无比的幸福,以后将得到的,都是上天的恩赐。”
随着理想一步一步的实现,如今的王筝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音乐还是形象。以前的王筝被誉为中国的“莎拉•布莱曼”,每首歌里都会溶入标志性的美声唱法,形象也是随性朴素的。而今天的王筝在音乐上温和了很多,形象也洋气了不少。对于这种变化王筝说:“能到‘乐林’文化,老板余秉翰说是因为他的音乐理想,她注意到我是因为以前帮他公司旗下歌手写歌,他认为我有才华,觉得我挺有希望的,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合作。”王筝现在从形象的改变到音乐的变化,给人脱胎换骨的感觉,外界也是有褒有贬。对此,王筝觉得公司肯定会有公司的想法,就看怎么去综合,公司给了她继续做音乐的条件,只要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超出自己承受的底线就可以。“原来可能大家听说王筝也就是一个挺平常的女孩,现在好像挺好看的,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至少目前对这些变化还有新鲜感,毕竟女孩都是爱美的嘛!”王筝笑着说。
至于音乐上的变化,王筝自己也觉得改变很大,从歌词、旋律到唱法,外界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妥协,但她认为这样的方式也许就是自己最初想要的干净简单的音乐。“我以前没有想过要做什么中国的‘莎拉•布莱曼’,但我以后还是会唱那样的歌,因为我不去唱可能没人去唱,在流行音乐和美声的结合上我还是非常自信的。”王筝始终认为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谈到目前的变化,王筝说:“人都是矛盾的,在不被重视的时候可能有点压抑,当被人关注的时候,那种繁忙和假相又让人反思,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不是这些。现在我身上已经有了太多人的关注和期待,这条路就在眼前,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无论如何还是要走下去,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我不是为王筝一个人,而是为身后的团队和关注我的人,他们都在为我努力,我无非就是勤快点,多写、多唱、多演出,人不能太自私。”
关于“笔笔”
其实,还是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周笔畅,因为她给周笔畅写了《天鹅》,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有人褒,有人贬,有人在她的博客里破口大骂,也有人重新认识了王筝,对她的音乐创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无论如何,由于跟周笔畅的联系,使得王筝的处境非常微妙,人们在谈及她的时候总是要跟周笔畅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可以理解成是她的幸运,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无奈。
在谈到周笔畅时,王筝还是不能掩饰自己对她的喜爱:“小小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认真的孩子,她是我目前见到最用功的歌手,每天都在唱歌,在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自己尝试创作,跟她相比,我简直太懒了!”而对于自己突然变成非常受关注的人,她说:“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来得非常突然,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因为一首歌,我站到了一个是非的焦点,但我其实只是写了一首歌而已。”
因为某乐评人的一句话,很多人跑到王筝的博客里破口大骂,但同时也有很多“笔亲”在博客留言里贴心地安慰王筝,一时,王筝的博客成了一个“口水”战场。王筝觉得,《天鹅》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首歌,是专门写给周笔畅和她的“笔亲”们。她觉得“笔亲”是超女歌迷里是非常特别的一群人,感情非常细腻,有人在博客里开骂,“笔亲”们纷纷发帖安慰她,这让她非常感动。
对于这些是非,王筝自己也感觉非常无奈:“真的很恐怖,看过后马上就深有体会,怎能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吧!我是有我自己想法的人,我根本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我是封闭在自我小世界里的人,我就是写歌,发唱片,底线是不让老板赔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明星。”她觉得自己是不堪纷扰的,处理这些事情感到很茫然,甚至因为这些事情,她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做幕后工作:“不过,既然已经出了专辑,我还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因为这些音乐完全发自内心,具备足够的真诚。”
后记:谈话中,强烈地感受到王筝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女孩,骨子里带着一股倔劲。她身上没有沾染圈子里的习气,只是坚守在自己小小的阵地里,简单的创作,纯粹的歌唱;她的成长经历波澜不惊,但内容丰富,感性而且幸福,每一步都走得很幸运,也很扎实。从《春风》到《我们都是好孩子》王筝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在发布会上留下的幸福的泪水,纯真、美丽外表下一颗掩饰不住的纯真的心灵,都让人感叹:王筝本就如此简单,音乐本身也不复杂!(尹亮《音乐周刊》) (责任编辑: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