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音乐颁奖礼的报道引起网友关注,就是否应该创立真正奖励大华语圈音乐作品的音乐奖项展开热烈讨论。但也有网友对此种奖项表示不解,本报作此专题呼吁举办奖励大华语音乐圈的颁奖礼,实质是呼吁创立更为合理的音乐奖项。
焦点:为何需要覆盖大华语圈的音乐奖
现象:就整个大华语圈的音乐奖项而言,除浓重商业元素干扰,还有一个更凸显的问题令人关注:过多本地化色彩让华语流行乐颁奖礼的影响力只能局限在某一小众层面。最典型代表就是香港年末的四大颁奖,主要关注对象也仅是港乐歌迷。目前华语流行乐重心在台湾,加上台湾本地“新闻局”资金投入,决定了金曲奖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观大陆和香港的颁奖礼,由于主办方是各种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非官方的血统决定了它的不规范和商业色彩,评奖规则混乱没有约束力,仅凭借媒体喜好和赞助“指使”,于是一个加上了各种色彩和利益驱使的非官方音乐颁奖,更像是一个热热闹闹的颁奖晚会,所谓“公平公正公开”不过是意淫。
分析:两相对照,台湾金曲奖非议不断却又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很明显。可是台湾金曲奖终究也只是“台湾的”。入围唱片必须是在台湾出版发行,直接将绝大多数大陆及香港歌手排除在外。在金曲奖20年里,只有王菲、那英、陈奕迅、蔡健雅、莫文蔚等屈指可数的歌手获得过台湾金曲奖肯定。这都意味着,建立覆盖大华语范围的流行音乐颁奖礼是当务之急,因为它将肩负着打破地域限制,以及各种垢病干扰,真正“公平公正公开”地传播音乐,推动乐坛发展的重任。
论证:大华语圈音乐奖的利与弊
益处:建立覆盖大华语圈的音乐奖必然益处颇多,最大好处是加快华语音乐内部融合与渗透,对于华语音乐品牌形象建立都是极有推动作用。而一旦标杆成功建立,颁奖礼举行时也必然是星光聚集,万人空巷。简单来说,艺人会以参加这样规格的颁奖礼为荣耀,颁奖礼到场明星多了,音乐奖项也不必再向商业妥协丧失公信力,而是赞助商更主动地投资。在音乐性、娱乐性、商业性上做到主次分明的稳固,标杆也将得以良好持久地发展。
弊端:对大华语圈音乐奖项的弊,可能用“难处”形容更为恰当。首先,建立华人音乐坐标的前提是它是否名正言顺。所谓名正言顺最关键的是主办方,它需要得到官方的授权。大陆也有类似的官方奖项,创自1989年的“中国金唱片奖”是宣传部批准的官方奖项,迄今已成功举办过六届,是国际通行的对销量大、艺术成就高的优秀唱片与艺术家的最高奖励。不过由于奖项设立、宣传推广等问题,知道“金唱片奖”的人并不多。其次,奖项操作也有难度。大华语圈的音乐奖牵涉面很广,大陆、香港、台湾的音乐语种、风格和形式庞杂,如何巧妙地设置奖项,既能体现专业性,又能将华语音乐真正地融会贯通,并最终通过评审判定的获奖名单呈现。
思考:“华语传媒音乐大奖”能否胜任
目前来看,基本上还没有任何一个音乐奖项可真正做到覆盖大华语圈。台湾金曲奖影响力虽大,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担此重任。在奖项设置上更为明细专业的“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或许更接近“格莱美”的国际标准。但因主办方位居广州,具有一定地域限制,使得其在宣传推广上目前铺开效应还略显不够,有待继续努力。一个成功的音乐颁奖礼不仅需要“专业性”,它需要的是一个甚至是多个善于策划的精密团队,在“海陆空”宣传平台上多方“轰炸”,才能将这块音乐蛋糕真正做大,推动乐坛前行。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