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张帆(星海音乐学院)、赵冠杰(香港)、兰维薇(中央音乐学院)、王梓静(香港)、释延恩(大陆)、罗永晖、梁家权(香港)等众多艺术名家,汇聚良友北京文化空间,优雅呈现《大漠孤烟》、《思凡》、《虚籁》、《竹禅》、《月夜》、《心灯》等乐曲, 节目录诸如下 洞箫独奏•《大漠孤烟》(2013) 作曲:张帆 洞箫:张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13年4月,作者随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主席王胤博士远赴敦煌,有感边疆大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唯独峰火台燃起的浓烟,显得格外醒目,蕴含着历史的苍凉、人性的孤寂,遂以独奏的表达形式,谱写内在的深刻感受。 首段,洞箫吹奏出起伏不定的声调,有如作者站在广阔的大漠黄沙上的无言独白。此时旋律逐渐反复地展现,在回环流转之间,散发出绵邈的异域韵致。最后,箫声传来声声无耐、苍凉、孤独的慨叹,音乐显得份外沉郁内在。全曲在遥远而寂静的气氛下,响绝音沉,缓缓收结。 二胡、琵琶二重奏•《思凡》(2000) 作曲:姚晨 二胡:赵冠杰 琵琶:兰维薇 作品为二胡和琵琶而作,灵感源自昆曲《思凡•双下山》,原剧系明朝无名氏作《孽海记》中的两折。小尼姑色空在仙桃庵内度日如年不忍寂寞,思恋凡间生活逃下山去,路遇也从碧桃寺出逃的小和尚本无,内心顿生青春的萌动与朦胧的情愫,最终寄于含蓄与幻想。作曲家无意用音乐讲故事,细腻的笔触与纯净的音色传达的是美好的爱情带给人心的颤动和希冀。 乐曲呈现出“散—慢—中—快—散”的传统音乐大曲结构,结尾的弱奏具有梦幻意味,突显出初恋的纯洁与精神性,美感盎然。 琵琶独奏•《虚籁》(1929) 作曲:刘天华 琵琶:王梓静 又名《今夕》、《长夜吟》。乐曲表现了作者在宁静的夜晚,对中国民族音乐现状的思索,对振兴民族音乐美好前景的展望,以及在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阻力时的苦苦追求。 作品中,左手运用了绰、注、打、带,擞等指法,意在模仿古琴的演奏方法和韵味,给人以古朴之感。全曲小段落较多,速度快慢变化幅度较大,节奏自由,力度对比也十分明显。 洞箫、古琴二重奏•《竹禅》(2013) 整理:张帆/释延恩 洞箫:张帆 古琴:释延恩 竹是空,禅是静,竹因天然而纯真,禅因寂静而明心见性。箫韵悠长,有如在山谷中回荡,听起来鲜活而富于灵性。古琴是演奏家自己所制作,除出音透亮外,还赋予老木头以新的生命,琴音有如草木间的禅机,绵邈空灵,与箫声紧密对应。 乐曲由两大段构成,首段箫声飘游未定,由平稳纯净的琴声多方牵引下,逐渐进入安然平和的状态,第二段调寄“阿弥陀佛”,以简易的素材,两件乐器在分合之间,最终完全结为一体,宁静地结束。 二胡独奏•《月夜》(1924) 作曲:刘天华 二胡:赵冠杰 此曲是刘天华二胡代表作品之一,乐曲初步构思于1918的夏天,当时作曲家正坐在庭院里乘凉,于夏夜的星空下,明月皎洁,好风凉似水,一时间乐思泉涌,写成了此曲的初稿,后来经过了六年的修改,到1924年才定稿。 整首乐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旋律线条自由舒展;第二段的情感深刻而细致;第三段则是一段短小的快板,将乐曲的张力推向高峰后,节奏拉宽,然后在一片静谧安详中结束。 即兴曲•洞箫及双琵琶三重奏•《心灯》(2013) 构思:罗永晖 洞箫:张帆 琵琶:王梓静 琵琶:兰维薇 舞者:梁家权 “心灯”是人一辈子相伴的信念,可体现为安顿身心,消解束缚,从而回复生命之所。一切众生都有光,点亮了,人会临坎坷而坦荡,面挫折而达观。若修一颗清浄心,保持灵思通透,以境界滋养智慧,自会归复生命的本明。 “心灯”全曲以“尘染”、“朗洁”及“灵光”三段渐层开展,乐器在紧密扣连之间相互映照,箫声有如内心的呼唤,时而混沌,时而明彻,两只琵琶在点滴错综的音响中表达多变的思绪,最后,一盏心灯,反复无尽,音乐听来空寂莹洁,缓慢地结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