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日前,《深圳都市报》和《华商报》报道,网络歌曲《特务小强》走红香港,香港大大小小的唱片店,播放的最热门的歌曲不是四大天王或者周杰伦,取而代之的是内地原创网络歌曲。在唱片铺最多的旺角区,《特务小强》的歌声从早到晚不停地灌入当地人及大批中外游客耳中。
据笔者了解,《特务小强》近期在“劲乐团”中的表现也非常出色,《特务小强》在某网站开展的FLASH征集也得到了众闪客的追捧,渐渐露出走红的迹象。而这次《特务小强》的走红与年初媒体强势宣传的“虚火”不同,是完全民间自发的,而不是媒体引导的。
《特务小强》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强劲的媒体宣传。2005年春节刚过,《特务小强》就披着“中国首部FLASH流行音乐连续剧”的概念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紧接着传出《特务小强》春节期间点击率达到600万次,超过《老鼠爱大米》,再是美国《世界日报》载文肯定《特务小强》崭新尝试,国际唱片巨头争抢《特务小强》创作演唱者舜天齐,开价500万。而在这一系列有条不紊而又轰轰烈烈的宣传中,影视圈的头号女星宁静、赵本山御用编剧白铁军、宁静经纪人谷蕾、羽毛球世界冠军黄穗、影视明星吴越、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美国上市公司华友世纪纷纷当起了《特务小强》的玩伴,玩得不亦乐乎。
如此华丽的噱头,如此强大的阵容自然引发媒体强烈追捧。一时间,有关《特务小强》的消息充斥着各大娱乐媒体。短短半个月时间,百度搜索里《特务小强》的条目从几千蹿升12万。《新京报》甚至把《特务小强》的出现称为一种标志,认为它标志着经历了2004年网络歌曲全面进入唱片公司视线之后,企划包装这类传统唱片公司最擅长的东西终于也主动地伸到了网络空间,唱片公司开始变2004年的被动发现网络歌手为主动制造网络流行。
从网络发表到走红,《两只蝴蝶》用了两年时间,《老鼠爱大米》用了一年时间,而《特务小强》仅仅用了十天时间,《特务小强》几乎成了2005年乐坛一大奇迹。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特务小强》幕后策划团队的成功,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胜利。
姑且不论《特务小强》的相关数据是否真实,不论美国《世界日报》是否载文肯定《特务小强》的崭新尝试,也不论华友世纪买断《特务小强》无线版权后是否“日进斗金”,单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特务小强》,有多少人记得《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结果自然是不用笔者多讲的。事隔三个月,《特务小强》的创作演唱者舜天齐确实借此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随着媒体兴趣的转移,《特务小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它的策划宣传者遗忘。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特务小强》的策划宣传者将重点转移到舜天齐的其他方面的时候,《特务小强》却悄然在香港和劲乐团走红了。而这次的走红才是脱离媒体引导的真正意义上的走红。平心而论,《特务小强》虽然幼稚,虽然不成熟,但终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它综合了影视剧和流行音乐的长处,将剧情、人物、对白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确实是一种小小的创造。但它这种有别于传统网络口水歌的特点也带来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过于复杂,传唱性不够。这决定了它只能“文火慢炖”,不可能一夜成名。任何事物的走红都需要一个过程,而《特务小强》策划宣传者却恰恰扮演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角色。
好在《特务小强》策划宣传者没有完成的任务时间帮他们完成了,《特务小强》终于挤去了满身的水份,回归到了它的本来面目。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娱乐圈,这种回归是令人欣喜的,也希望这种回归能给娱乐圈的策划宣传“大师们”上上一课。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小强”,共找到
274,14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