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最能引起话题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上周步入总决选,今日是总决选第二场。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超女”总决选第一周的收视最低8点,最高10点,成为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节目。而日前发布的“2005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公布的“文化类”十大流行语中,“超女”名列其中。
事实上,这个高收视、高关注度的节目,并非叫好声一片。喜欢的观众以观看“超女”谈论“超女”为乐,视其为“欢乐天使”;不喜欢的观众和专家则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它是“堕落魔鬼”。例如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近日于北京举行的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更下了这样的定论——“《超级女声》是恶俗节目”。
“超女”这一节目出现的两种极端相反的反应,借用“人格分裂”这一专业术语,可称得上“形象分裂”。
老百姓看电视不就图个乐吗?
一言激起千层浪,在有关专家批评“超女”恶俗之后,许多认为“超女”是天使的粉丝在网站开始“超女”保卫战。其中网民为“抱抱我717 ”所写的《超级女声“恶俗”在哪?》较有代表性。现节录如下——
“俗”有很多解释,比如通俗,俗气等等,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恶”字,那显然是一个带有极度贬低和否定色彩的词汇了。时先生对深受全国观众喜欢的超级女声节目加以“恶俗”的定义,显然是对超级女声的全盘否定。在这我想问时先生一句:超级女声“恶俗”在哪?她下流吗?她低级趣味吗?她违反社会道德吗?
看看那些热爱音乐的女孩,看看那些追逐梦想的女孩,看看那些在舞台上象花一样绽放的女孩,你能说她们恶俗吗?
如果超级女声恶俗,那么为什么她会深受广大观众欢迎?难道广大的电视观众没有鉴赏力?没有是非判断力?都是一些喜欢“恶俗”节目的“恶俗”之人。
不可否认,新闻、社教节目是要看,但你也不能以此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导或主流,而忽视百姓的审美需求啊。老百姓看电视节目图个啥?不就图个乐吗?
如果像你说的,只有看新闻、看社教才算是品味高雅,那我情愿作一个“恶俗”之人。
悬念不断 煽情不缺
《超级女声》一开始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是一次全民性的卡拉OK大赛,这项比赛的门槛低,接纳面广,只要是女性就有资格报名,各赛区的报名火爆情况就注定了比赛将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而从赛制的设置来看,且不论背后是否真有黑幕,起码貌似公平的末位淘汰方式成功地制造出了最大的悬念,这也是最初吸引大家追看下去的理由。
另外,短信投票可以调动观众的参与感,以至有人说,看超女不发短信和逛商场不买东西有什么区别?而原声PK则把面临淘汰边缘的选手的真实情绪直接在舞台上展露,或许比歌声更吸引眼球,加上最后被淘汰者的MV回放,极尽煽情之能事。这一切的一切都把观众紧紧地聚集在电视荧屏前,追捧“超女”。胡靖波
“超女”就这样成为众矢之的
从“上万女生逃课”起,“超女”有争议的新闻层出不穷,在一片争议声中,“超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神话,但也因此,它的“社会形象”越来越负面,不喜欢它的理由也在逐渐累积。
罪状一:
《超级女声》社会责任缺失
代表事件:成都赛区上万女生逃课报名。《重庆晨报》当日的新闻这样写:“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100名女生,发现其中除10人是在读大学生、6人已参加工作、3人是由家长陪同前来还未上初中的小女生外,另外81人竟全是初中、高中(或职高)在校生。而前来参赛,大多数学生并未得到学校允许。绝大多数学生笑着向记者坦言,她们是逃课来报名的,少数学生则是以‘生病’为由请到假的。”
负面影响:当时就有媒体批评“节目鼓励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求胜心态”、“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毁了将来的利益”,并质问“超级女声:是造梦还是毁人?”一名姓朱的成都高中生甚至对媒体说,”逃学去报名非常愚蠢,她们什么都得不到,难道只有在电视镜头前露露脸才是展现自己吗?‘超级女声’已经‘走火入魔’了!”
更多的公众在惊叹了一声“哇,这节目有这么多人参加”后,开始质疑。为什么一个以少女为主的节目不将报名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而要导致学生耽误功课前往报名,是节目组织上的疏忽还是栏目组片面夸大成星率的结果?电视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到哪里去了?
从此,“超女”逐渐火爆,但它的“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深入民心,成为“恶俗”的第一罪状。
罪状二:
树立低俗偶像误导娃娃
代表事件:“红衣教主”成风头人物。“超女”最火的选手不是长相最美的,也不是唱功最好的,而是在海选中“一跪惊人”的一位红衣女子黄薪。她短短几分钟时间的表演,便使无数网友蜂拥追捧。
负面影响:对于被网友封为“红衣教主”的黄薪,主流舆论的评论是:“出丑卖乖”。专家们认为这种低俗偶像的树立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由此,更引发了“海选中暴露出来女生们出丑卖怪的行径是不是太幼稚”的话题争论。
另外在成都赛区报名时,就有人对选手的装扮发出质疑。有家长更发出“学生娃娃们‘出格’装扮就能在比赛中胜出?这岂不是误导这些娃娃?”的疑问。对于习惯了一切好习惯“从娃娃抓起”的观众来说,“误导娃娃”这个罪状简直大逆不道。“超女”的罪状又添一桩。
罪状三:
淘汰实力选手失人心
代表事件:杭州赛区暴露黑幕。两个实力派选手黄真真和纪敏佳的PK,以致在很多人眼中杭州赛区笼罩重重黑幕。
负面影响:实力派选手落马引起了一些喜欢看“超女”的“粉丝”的反弹。虽然黑幕说没有丝毫的证据,但对于很多没有看过“超女”节目且耳根比较软的人来说会对这个节目留下一个“黑幕”太多的错觉。
后来,一直对于各种“负面新闻”比较置之度外的节目主办方似乎也有点害怕这一说法演变到不能控制的地步而毁掉“超女”的招牌,所以决意牺牲掉这个超级话题。各路负责人全部以出国为理由回避媒体追问。而这一做法给人的印象是主办方对黑幕说并无激烈的反抗,因此更加深了不知情者对于“超女”有“黑幕”的印象。
罪状四:
评委点评苛刻又爱表现
代表事件:万人签名要柯以敏下课。在总决选第一场比赛中,柯以敏对成都赛区亚军张靓颖提出苛刻的要求。针对此事,赛后众多歌迷纷纷在网上发帖声讨,更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征集“万人大签名”欲迫使柯以敏下课;部分百度“张靓颖吧”的网友还表示不再希望柯以敏出现在任何“超级女声”的比赛中。
负面影响:事实上,本届“超女”评委一直是除选手之外的另一个话题焦点。和其他专业比赛评委给人“正襟危坐,惜言如金”的感觉不同,“超女”的评委不是说话刻薄逼得选手在台上手足无措,就是行为做作,荧屏上的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看得电视下的观众鸡皮掉了一地。
不过正是这些颠覆评委固有形象的行为,在最初成功吸引了观众对评委的关注。且不论评价的好坏,但评委过于“真挚”的表现却令观众对“超女”这个大型歌唱比赛的专业性提出质疑。在台上的评委都这么儿戏,他们选出的选手能够代表多少人的意见呢?
在收视率不断创新高,人气不断上升,广告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超女”在媒体中的“魔鬼形象”也越发凸显。看来,主办方是时候反思一下他的操作手法了。
(记者 周昭)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超级女声”,共找到
130,47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