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恰好在北京,那天晚饭恰好有个朋友安排在了星光现场的旁边,他恰好有多出来的一张票。我第一次在北京看了这么的一场演出。我发现北京的演出场所也如同在广州一样,充满了熟悉的面孔——或者是一起看过演出的乐迷,或者是一起厮混过的狗肉朋友,或者是曾经看过的人在表演着。
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平常而意外的夜晚,是他和苏阳的专辑唱片首发演出。
张楚的出现和演唱,使我恍然感受到,原来张楚已经不是摇滚乐里受伤的孩子,而是一个做嘉宾的中国现代民谣的首领。那个拥满观众的大厅,原来是一帮民谣流域的聚义之所!
下面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苏阳,在此之前我只隐约的听过他的名头,知道是一个西北的汉子。他反复吟唱的歌曲,仿佛不停的激动,更不停的重复着来自黄河的波涛所赋予那片土地的人的歌谣。
很久以前看万晓利演出,就觉得他象一个工厂区长大的孩子,他的歌词和他的声音都带着十足的工业小镇居民的腔调——至少七十年代的他,成长的观察中有修车的老头还有,其他的相对宽裕的生活。然而这次他阴沉着,再也不笑了,歌词里反复着丢失和失陷。我可以相信生活象铁一样改变了他生命中的敏锐和自由,更可以相信他的激情,象一个永远在等待铁皮士兵的孩子。今天是他拿到玩具的时刻,也是他的希望消失的时刻。锐气下降在心底,他的前辈张楚就在旁边,更象个孩子。
万晓利和苏阳唱片里共同赠送了他们联袂演出的DVD。事实上这个晚上苏阳就唱着那DVD里的歌,但今夜他的容光并不象碟片中保存的那段激情,他更象突然失去土地农民,唱着千百年流过身边的黄河水,沉溺在旋涡中,日渐消褪激动和冷酷,日渐流露出更多向下的疲惫。他的声音带着黄土高原的响亮和舒畅,却也带着西北的干涸和沙砾。有时候我觉得他快哭了,台下几百乃至上千的客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希望他的黄土和风沙席卷一切。而我们只能在歌词中等到宁夏川、贺兰山、劳动和爱情。也许这才是他想跟所有人说的一切,而不是摇滚乐式的激动。
民谣歌者,有时候就那么的直白,他们的歌词就是写着身边最简单的事情,他们的歌曲你一下就能听出来唱的是对土地的感情还是对简单生活的回忆。更多时刻,我宁可相信他们心底,都还是带着童心的孩子。
1994年香港演出的时候张楚被同伴举上那个凳子;2006年胡德夫霸着钢琴不下太的样子,2006年末在广州演出的林一峰调皮的笑容。还有这场演出所标示中国民谣新一页的开始。
我宁可相信音乐,永远属于孩子。因为这歌声恰巧,让我想做一个孩子。
(责任编辑: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