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音乐界的主流裂变?
还是娱乐圈的“少数派”规则?
昨日下午,第七届“蒙牛酸酸乳”音乐风云榜暨冠名仪式正式启动。
对娱乐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注意到其中一个细节,音乐风云榜“变脸”了——冠名商由“百事”变成了“蒙牛”。风云榜开办七年,品牌价值已经上亿,当然,商家若想在这个音乐品牌之前冠以自己的名,据知情人士透露,每年同样至少需要投入近亿。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百事”为何在多年投入之后选择放弃?而“蒙牛”又缘何肯接棒买单?要知道,无论是“百事”还是“蒙牛”,旗下庞大而又精明的品牌运作团队,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一笔合算的买卖,也绝对不会轻易接手一桩棘手的难题。
这一进一退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玄机?怎样的博弈?
谈奖——你该如何面对规则被“强奸”?
走近“音乐风云榜”,回望它跌宕起伏、近乎悲壮的七年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榜自诞生的那一刻,就有着它矛盾复杂、独特离奇的个人印记,特别是近几届,每一年,深藏于中国音乐界内部的暗战、角逐、博弈、厮杀……透过这个奖项的产生与颁出,都会或多或少向公众揭一次它波橘云诡的神秘面纱。
其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似乎都归结于一条:谈不谈奖?(有没有暗箱操作)
谈不谈奖?以其本身的道德与规范原则来说,本应没有悬念,任何一个奖,失却了公正,也就失却了公信。可对于目前众多的颁奖礼来说,颁奖之前和歌手商谈奖项却已成为这个行业之内一条无法公开又无法避免的“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泛滥的后果是,某歌手参加某颁奖礼,基本都已经知道自己会得什么奖,绝不会扑空。甚至有些大腕,拿了奖之外,还得由主办方为其支付“车马费”,顶充“出场费”。这些在欧美,甚至于港台,都会成为“诸侯笑柄”甚至“惊天黑幕”的事,在内地,却成为一种无奈而又悲哀的“习惯”。大家都忍着,所有人都蹦着,维持着尴尬的平衡,要么就此沉沦,要么“石破天惊”。
在这样的环境里,“音乐风云榜”至少做到了“表面顽固”,它高举“这是一个不谈奖的榜”这面大旗,从第三届开始,每年在它的开奖季节,都要向公众捅破一次大家都明白的窗户纸,都要在这一“潜规则”面前做一番挣扎,最后,它是一直“抗争到底”还是偶尔“委屈求全”我们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详细描述,但它的姿态却确实是做到了——面对规则被强奸,有些人乐见其成甚至渔翁得利,而音乐风云榜从第三届开始,每一年都高调的表现出了它反抗和不顺从的一面。
而这样做付出的代价也足够沉重,“音乐风云榜”涉及规则底限的做法,自然会引起周围环境的报复和反弹,无论是某些唱片公司,还是一些左右着规则的大腕,甚至办“榜”的同行,都对它进行过封杀排挤,甚至于近两届,它每一次都面临着门庭奚落的危险,明星出场的“豪华”难以维继,所幸次次都在最后凭着特别的努力方才“涉险过关”。
“音乐风云榜”的行为,甚至成为圈内的“少数派规则”,成为“风云榜现象”。
[1] [2] [下一页] |
音乐风云榜星光黯淡(组图) 来源:千龙网 昨晚,第7届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在北展剧场举行。现场逐一揭晓了38个奖项,叱咤歌坛30余年的台湾音乐人刘家昌荣获终身成就大奖...
2007-04-09 0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