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好的时候对流行音乐反而最好”,对于不景气的内地流行乐坛,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轻松看好。李宗盛则认为“流行音乐是现实生活总体验,反映社会对音乐的审美水平”,他认为目前来看,这个“审美水平”不算高。
昨天,“纵贯线”从台湾来沪与内地音乐人就“真音乐 向前走”的话题各抒己见,在乐坛坚持了二三十年的罗大佑、李宗盛以及周华健,更是摒弃了“发牢骚”,给乐坛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
要不要唱片公司?
上周,谷建芬在全国“两会”上,代表音乐人提出要重视和保护原创音乐。
李宗盛——
唱片公司职责是找人才
对于这样的问题,宋柯当然认为“唱片公司不可能消亡”,因为没有唱片公司自然会有别的形态公司来运作这个行业。而李宗盛则以自身经验来指点方向。
在滚石唱片呆了十几年,李宗盛一开腔就表示:“没有钱你为什么要干这个?这个说明你投资失败。”他以自己来内地9年的亲身经历指出,虽然海峡两岸大家都讲普通话,也是同根同种,但是音乐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内地与台湾仍有很大差距,“我来内地的时候也有巨大的情感和期望,但是并没有看到唱片公司找到好的人才去做。唱片公司应该把很多有天分的人集中在一起,如果没有眼光就做不出好的歌,自然赚不到钱。”
不过,他也坦言,以往他会以自己作品里的“力量”为荣,但这几年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这个年代有什么需要被记录下来的,就是流行音乐的职能,因为它是‘真实的社会总体验’,反映我们现在社会的音乐审美观,不论人们的心情是惧怕、激动或者感动。那么,我们这个年代需要被记录下来的心情是什么呢?”
要不要原创音乐?
今年“东方风云榜”盘点了2008年国内原创流行乐坛,其中专辑数量只有28%,而EP则占到了72%;在2003年乐坛高峰期前出现的内地天王、天后,如刘欢、那英等都已经不太有新作品问世。
今年的论坛在去年提倡要真唱的基础上,进而将真音乐“如何往前走,为什么有些走不动了”的话题摆在了音乐人的面前。
罗大佑——
成名后“别忘了自己是谁”
二十多年前成名的辉煌让罗大佑有了“台湾音乐教父”的称号,而他在昨天的研讨会上给出的经验则更为宝贵,他完全不同意高晓松“原创不重要”的看法,“一个民族没有音乐的话很寂寞,音乐代表一个民族的气度、感觉、底蕴、文化气质和品质。”罗大佑坦言,流行音乐真的很难,因为没有一个教室教你怎么做,大部分人包括他和李宗盛在内,都是靠听别人的唱片、看别人的歌词怎么写,自己摸索过来的。“现在有太多年轻人想成为歌手,可是没几个说要写歌的。”
罗大佑对于目前的乐坛不景气论调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反而对音乐最好,全部的东西归到原点,自己做音乐弹个吉他不需要花什么钱,这样更容易有好歌好作品出来。”提到选秀歌手,罗大佑为他们感到悲哀,“他们不知道成为第一只是刚开始,当了冠军之后更可怕。唱片公司跟你说要销量多少、接多少演出,你很容易就掉进这个圈子最可怕的一点——忘了自己是谁。”
罗大佑鼓励大家可以组团,“唱歌好的、作词好的、写曲好的都在一起,可能过十年、十五年才会出名,但真正的音乐就是扎实练出来的。唱片公司不需要找太漂亮的人,需要漂亮可以去整容。好的乐队是在台上摔一跤,也可以马上站起来继续的那种。”
张震岳——
要诚实记录自己和社会
虽然唱的歌让人觉得不那么严肃,不过张震岳对于现在浮躁的心态却似乎完全“免疫”。“从我开始创作到现在,我没有怎么注意过市场。不管市场需要什么,我只写我觉得好的音乐,做自己想要做的音乐,专心地做,慢慢地做。”他认为外界对于那些一度产量很高的歌手突然之间“面临瓶颈”的质疑其实很不公平,“我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的感受,要是写词、写曲按照一个模式去做,就会千篇一律。诚实是很重要的,这个行业有太多投机者,但是我们不要去羡慕西方市场,不要觉得别人的编曲如何好,创作者是社会的观察者,需要诚实地记录自己和社会。”鲁文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