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后 关键字:百花齐放
“中国的商演市场远远谈不上成功,我觉得只有成功的个案,没有成功的模式。”——杨樾(百胜年代文化公司总经理、资深演出策划人)
2000年以后的演出市场,发展趋势大体是从以《同一首歌》为范本的电视性质的晚会,过渡到遍地开花的演唱会以及大型巡演。
至此和鲜花是《同一首歌》的必备桥段 |
2000年1月27日,央视《同一首歌》栏目创立,依托于强大的媒体平台,该栏目影响力巨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栏目性质的拼盘演唱会成为演出市场的霸主。有DJ背景的演出策划人杨樾就曾经办过这样的演出,“这些电视歌会的兴起有一个特殊的因素,是别人没法替代的,央视自身的媒体平台能够给地方企业、政府、风景区做宣传,普通的演出商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这些的。”
直到近几年,国内的演出市场升温,规范有序的演出体才系逐渐形成。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数达49万场,观众人数4.61亿人次,演出收入约为11亿元(演出收入指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的收入情况);2007年开始,演出场数、观众人数和演出收入迅速增加。2009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数达120.1万场次,国内演出观众人数8.17亿人次,演出收入28.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1.45倍、77.2%和1.62倍。
张学友世界巡演被业内人称作“常青树”演出 |
在全国,大型的巡回演唱会以及精品个唱逐渐得到发展,像张学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滚石三十周年纪念演出、Bob Dylan的来华都是值得提及的。赵明义认为,正是电视晚会的暂时静止,才带来了演出市场的短暂繁荣,“真正的演出市场,包括专场和拼盘都是刚刚才起来,之前一直受到电视晚会的冲击。电视晚会是掠夺性的商业,严重影响了其他演出的发展,他们拿着当地政府的资源和高额出场费,带很多演员去,花很少的演出费。这样的一场演出后,这个城市三两年不会有演出了。”
“现在据说有四五百个音乐节,但真正发自内心的音乐节只占到10%不到。这种情况下,那些音乐节必然就是走一个形式,很快起来,很快消亡,又冒出很多新的来。”——杨樾(百胜年代文化公司总经理、资深演出策划人)
音乐节是中国演出市场进入2000年以后一项新兴的产物 |
音乐节是中国演出市场进入2000年以后,一项新兴的产物。尽管在国外它早已风行几十年。1969年,那场以“和平与音乐”为主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充满着“垮掉派”气氛,是所有民主分子、摇滚青年、颓废分子的天堂。其深远的影响也蔓延到了中国。
2000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举办首届迷笛音乐节。经过3年的免费演出,音乐节规模逐渐增大。2004年,迷笛音乐节走出了迷笛学校并开始售票。在摸索中,校长张帆和工作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让迷笛音乐节的规模越办越大,并最终让“音乐节”的概念深入人心。2007年10月,摩登天空唱片公司举办了首届摩登天空音乐节,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来自美国的Yeah Yeah Yeahs乐队,给国内音乐节灌输了国际大牌的概念。
之后的几年里,中国的音乐节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每年有上百场的大小音乐节。一时间,投机者、暴发户、政府、企业以及音乐人都在啃同一块蛋糕。良莠不齐的音乐节和雷同的演出阵容,甚至让部分歌迷心生烦腻。
杨樾对现在音乐节的发展状况十分担忧,“现在据说有四五百个音乐节,这其中有50%是跟风跟上来的,或者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因为别的需求做的,比如炒一块地、炒一个风景区、洗钱,各种各样的原因。真正发自内心的音乐节只占到10%不到。这种情况下,那些音乐节必然就是走一个形式,很快起来,很快消亡,又冒出很多新的来。”
他认为现在音乐节的最大问题是经营不够成功,“投入不够,所以没钱请大牌。但国内的大牌就那么多,阵容雷同,大家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我同时看到谢天笑和崔健出现在若干音乐节了。”而解决这种局面最好的方式是垄断,“现在已经优胜劣汰了,大牌音乐节开始收购其他地方不成功的音乐节,把自己的品牌注入过去。迷笛和草莓都这么干,这相当于企业的并购,把摊子铺开,请一个大牌可以跑好几个地方,降低成本。这是未来的趋势。”
与杨樾的担忧不同,黄燎原对音乐节的发展抱有信心,“现在的音乐节非常多,有些音乐节比较好,也有一半是不好的,但是没有关系,反正总比没有好,现在中国户外音乐节是以摇滚乐为主,跟西方几乎是一样的,发展趋势是没有问题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