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黄龄搭档诗人李笠 |
歌手苏醒搭档诗人宇文珏 |
搜狐娱乐讯 在2015年进入尾声的时候,一档全新的“文化+音乐”节目《诗歌之王》在四川卫视上档了。
这是一档让我感觉很惊讶的节目。作为一个前前后后在音乐行业里服役了十年的老兵,我常常在想:音乐到底是什么?它是商业消费的一部分,引得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痴狂吗?它是一种功能性的氛围工具,让舞池里面的人更嗨,让广场上的大妈更年轻吗?它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不可或缺品,使得各互联网巨擘抢破了头,都要品尝这块蛋糕?
我想,以上都不尽然。追溯到音乐的源头,无论是源于神秘的祭祀还是普通大众劳动里的号角,音乐始终和高度凝练的语言紧密结合。这些口口相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工打磨而成的艺术化语言,则是诗。两者的结合,便为诗歌。我们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莫不是带有音韵且被传唱的作品,只不过后世无法将歌谱保存,让人叹惋。今天,像李宗盛这样的流行音乐巨匠,仍在带着他的弟子李剑青进行《诗经》的重新谱曲工作。这不仅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更重要的——这是流行音乐的本质。
于是,《诗歌之王》这档节目诞生了。无论是“中国好故事”、“中国好高音”,几乎所有的音乐类电视节目都努力用感官刺激作为收视率的保障,音乐的本质却无人问津。而《诗歌之王》则试图重新构建大众的音乐审美。在每一集里,诗人(词人)都会被放置尊贵的位置,每一首表演曲目之前的短片里,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诗人和歌者的交锋与融合。而大众眼里那些“著名”的歌手,在这些似乎“不著名”的诗人面前,都显得毕恭毕敬。汉民族从来便是崇尚“文章经国大事”,文本的力量则是这个节目的基石。它让我们在快速迭代的碎片化信息时代里,认认真真地品读歌为何成歌。
当然,概念再好,还得靠作品说话。《诗歌之王》确实言传身教地展示了文字能具有多大魔力。在第二期“旧韵新诗”时,歌手们演绎自己的经典成名曲,歌词则由诗人们重新创作。《爱不爱我》估计你已经听过了八百遍了吧,周晓鸥的原词“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不知该说些什么,你爱不爱我,撕掉虚伪也许我会好过”用浅白晓畅的句子,触达最广泛听众的内心,而诗人梁芒的新词,“音乐在尖叫,烈酒对着孤独开炮,音乐在尖叫,火柴遇见一大堆炸药”,切合更朋克式的曲风,让歌曲显得虎虎生风,而歌词借着比兴手法,融合了丰富的画面感和力量感,赋予了这首歌全新的意义,让一首下里巴人的作品意义猛地被拔高。
节目中那些全新的作品也同样显得有厚重感。在大家的印象里,黄龄永远是《High歌》中九曲十八弯的魔音小公主,可在诗人李笠面前,她如此地安静内敛。李笠有着传奇的经历,他长期浸淫于北欧诗歌中,并有在瑞典生活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寥廓深远。给黄龄的这首《通往海的路》,“你必须学会处理帆和海的关系,没有人会替你扶帆,没人会替你过你想过的生活,你必须掌握风的来处”,看起来像不像辛波丝卡?而黄龄灵动且敏感的演唱,让这首歌轻易地超越了流行,已然接近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风雅颂。在黄龄演唱的那一瞬间,我甚至有穿越的感觉,那飞翔的诗性,带领我回到了周秦的旷野,盛唐的边塞,宋代的巷陌。
《诗歌之王》是值得尊敬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在这个一切以数字、结果论英雄的天下,它甘于向我们展示音乐中最纯粹也最美好的东西。于是,每个周六晚上,在这档节目里,奢侈地让时间静静流走,像诗人一样,“端坐桌前或躺靠沙发上,静止不动地盯着墙壁或天花板看;这个人偶尔提笔写个七行,却又在15分钟之后删掉其中一行;然后另一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
这不也是生活的本质?(文/邹小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