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V 众纷纭:还要不要颁奖礼
内地乐坛的颁奖礼经过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兴到乱的过程,其间的变故及背后的原因,全都看在媒体及歌迷的眼里,而这种变故所产生的结果,也直接作用到了媒体和歌迷身上,当然,这当中也少不了许多相反的作用力。
那么,作为见证者,作为受用者,作为反作用力者,这十几年,关于歌坛颁奖礼,媒体和歌迷承受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还愿意接受什么?那么在他们看来,歌坛的颁奖礼,是否还有必要再搞下去?又该如何搞下去?
还是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胡彦斌 |
弥散(搜狐音乐):华语乐坛市场不规正,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态更不健康。各大颁奖典礼都是绣花枕头,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暗箱操作?要奖、谈奖,唱片公司看似你争我抢,实则官官相卫,完全一群又臭又硬的土地主,成为他们走狗的颁奖典礼太多,根本强势不起来。原本还有几个理想主义的人,一再受挫后,也成了说一套做一套,只会喊冤叫屈的懦夫。内地是华语音乐的最大市场,港台音乐源源不断地灌输进来,我们在消费,为什么却没有评判权?
虽然这个圈子已经臭了,但不该自暴自弃,说我们不再需要颁奖典礼。拥有一个公正的、权威的、具有影响力的颁奖典礼,对各方都是有益无害,能够促进乐坛良性发展。我还是满心期望内地能有这样一个颁奖典礼出现。当然,过程很艰难,主办方必然会面对很多困难,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是无穷无尽的。
贺愉(TOM音乐):做为纯粹分猪肉的走黑幕的颁奖典礼,从原则上来说根本没有必要搞下去。这不用说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但原则跟现实往往差的很远,从现实上说,目前这个阶段的中国流行音乐,尤其是作为唱片公司来说,他们需要这样一些没有意义的颁奖,完成他们的宣传工作。如果能请来一些大牌,制造一些新闻,媒体也愿意参与,对于大众来说,更多的是歌迷喜欢看偶像的热闹。在利益和大众的私人兴趣面前,没有人真正关心音乐,没有人关心音乐本身好不好。
当然还有少数比较公正的颁奖,比如台湾的金曲奖。尽管你可以说有评委的“偏见”,但这种“偏见”是建立在各自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上,而不是因为利益问题说假话。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音乐产业内的人士的相对专业的意见。它对于流行音乐的指向,媒体引导性,鼓励好的音乐人,都有很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公正一些的,透明一些的颁奖,在中国是很有必要。
一个好的颁奖,它的评选机制的透明和公开是很重要的。有哪些评委,各自什么身份,他们每个人的投票结果,他们的讨论过程,他们对自己评选结果的解释。以及最终结果和得分是怎么一个运算方式。如果哪个颁奖能把这个公开,那么它就是诚实可信的。因为即使有评委说假话,那么他个人的评选结果是公开的,明白人就能看出要么是他作假,要么是他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低。但是从整体上,这个奖项的评选过程是公正的。有问题也是出在个人身上。而我们不能强制每个评委都要说真话,但至少公开透明的过程能让每个评委更珍视自己的名誉和口碑,因此更可能做出理性的评选。
贾维(新京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娱乐圈的颁奖,说到底就是一场明星秀+一场虚拟的竞赛游戏。尤其是由商业机构或媒体主办的颁奖礼,哪个都想在大赚效益之余再赚些口碑。所以“有没有必要继续办”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既然有关注度,有明星,自然会办下去。不过现在的华语流行音乐确实在创意和诚意上减分很多。所以希望今后各家在做颁奖礼的时候,在环节上多花些心思,尽量让整出颁奖礼做的好看有趣。不要老想着什么“公平公正公开”,老这么装模做样的绷着,自己累,别人看着也累。
旋覆(南都周刊):世界上奖项多多啊!文学的,科学的……奖都是名誉,过于珍惜名誉也没什么可取,但刻意糟蹋它更没什么可取,一个诗人说到诺贝尔,"对于没什么才华的人来说,它是超值的".你瞧,人家话说得牛比,但这牛比话也只有诺贝尔才配的上,现在也没个华语的颁奖礼都烂得一塌糊涂,我们固然不要求能出个"超值"感的,但至少做得像个样子嘛, 现在也华语的颁奖礼都烂得一塌糊涂。但为什么还有记者去报导?这个原因多方面的,去的是媒体,也是记者,记者去了,个人未必是去追捧,但别的媒体去了,自家不去,万一漏报就是是责任……
丁博(竞报):颁奖典礼这个东西,作为对华语音乐一年的总结、对音乐界成绩的肯定,存在是必要的,但现在华语乐坛的情况是颁奖典礼太多太杂。现在华语音乐范围内的颁奖典礼,大部分都是没有必要继续下去的。理由有三:一是好的作品少,就像请客吃饭没菜做,这样怎么能评选出让所有人都信服的作品来拿奖?二是主办方过分追求商业价值,一定要请怎么怎么庞大的明星阵容,又要设置很多不入流的奖项。像某个颁奖礼的最佳新人奖,去年一共才多少新人啊?几乎一般都有奖拿,这样还有什么意思?三就是黑幕了,作为媒体,我们对这种事说不好,既不敢说有,也不敢保证真的就没有。
所以我觉得,颁奖典礼是需要的,但不用这么多。多了以后反而对乐坛的积极效果不大,谁拿奖谁不拿奖对大家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现在的颁奖典礼就像一场晚会,无非多了个环节而已。
真正好的颁奖典礼,应该是专业的、正规的、少而精的。我觉得在中国范围内,每年有4、5个就足够了,在时间和地域上尽量岔开,既能让大家都高兴,又能显示各地音乐状态的多样性,千万别搞成跟人分猪肉似的,华语音乐还没发达到这个程度。总的来说,宁缺勿滥。
王冉(歌迷):颁奖典礼其实就是明星的聚会,我们关注的,是谁会参加,谁会得奖,谁穿着打扮合不合适。至于黑幕什么的,倒从来都没考虑过。就算有黑幕又能怎样?除了那种半红不红的艺人,谁还稀罕这些破奖?这种虚无的荣誉对歌迷来说更加没有意义,况且现在很多颁奖典礼都搞得很奇怪,没有一点权威性。我们是去看明星的,而不是看哪个唱片公司的老总更高兴一些。格莱美、奥斯卡、MTV音乐奖,这些国外的颁奖典礼要比国内正规的多,那才是真的荣誉。
刘晓阳(歌迷):追星族会觉得颁奖典礼很有必要,我以前也是个追星族,如果在电视上看到周杰伦(周杰伦新闻,周杰伦音乐,周杰伦说吧)、王菲(王菲新闻,王菲音乐,王菲说吧)谁的得了奖,我也会很高兴。流行音乐也需要个狂欢的机会嘛。现在长大了就不关注了,这种颁奖典礼主要就是针对小孩的吧?
Selma(歌迷):如果说之前有个排行榜就有个颁奖典礼,盘点歌坛的同时也来表彰自己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今的大多数华语颁奖礼,早就抛开了多少届的头号,拉上一场赞助定下几个奖项拉来一票明星,颁奖礼便开始在年初或是年终的时候泛滥,就算美其名曰“歌迷盛宴”,如果不及时瘦身的话,恐怕我们这些歌迷再也没那么多的热情可以扎堆儿挥洒了。虽然对于我们歌迷来说,不计其数的颁奖礼为我们亲距离的见到偶像创造了更多机会,不过作为一个理智的歌迷,还是希望有一个权威的颁奖机构能够给我们心中的偶像一个实至名归的荣誉,正如格来美和全英一样,只有这样的分量级荣誉,对于歌手们来说,才是真正对他们才华与努力的肯定,而不仅仅是pk虚浮的人气。华语音乐颁奖礼,及时瘦身,只留精华,才是完美结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市民共同见证当今乐坛流行音乐的顶尖之作。此次朝阳流行音乐周将按时登场,包括已有的老品牌“中歌榜”、“相约北京”之外,同时又新增了“首届网络音乐节”和...
2007-04-23 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