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是当今国际乐坛最有天赋、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他1955年生于巴黎,其父马孝骏祖籍宁波,是音乐学家,母亲也是著名声乐家。马友友四岁起学拉小提琴,后改学大提琴,并迷上了巴赫的作品。巴赫的无伴奏组曲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修的曲子,但它那长达几十页的曲谱,对一个4岁多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老师只要求他每天练习一小段。但不到一个月,马友友已经能不看乐谱而演奏全曲了,这着实令老师震惊。五岁时,他就已能演奏三组巴赫组曲,并在巴黎大学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
1962年,马友友随父母迁至纽约。声名卓著的小提琴家斯特恩十分欣赏他的音乐造诣,把他介绍给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的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罗斯也对他赞赏备至,便敦促音乐大师伯恩斯坦邀请年仅八岁的马友友参加1963年的慈善演奏会。马友友的才气获得了全美国的瞩目。其实马友友也曾很迷惘,他想当医生,或者成为一个科学家。姐姐劝告他:“你已经是出色的音乐家了。如果有一天你带着大提琴走入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透过演奏感动人们的心灵,那时你的贡献会比任何医生都大。”姐姐的这番话化解了他的心结。
15岁,马友友进了哥伦比亚大学。1972年,17岁的马友友尽量哈佛大学,学习音乐、历史、人类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在念了人类学后,他才恍然大悟:“音乐演奏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分享’。从人类学的角度了解世界,音乐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得以沟通。”许多评论家认为,马友友擅长于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感觉,具有音乐家的最好才华。而这一切,与他的中国血统,和他在法国、美国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哈佛大学的宽泛学习,都有密切关系。
在当代音乐演奏家中,马友友的非凡成就已属空前。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至今的20年来,80多张精湛的作品,奠定了马友友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被公认是古典、跨界乐坛难得一见的超级巨星。他至今已经获得11座格兰美大奖,有人戏称他家的奖座比冰箱里的牛奶瓶还多。另外,他还拿到加拿大古尔德基金会每3年表彰一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古尔德奖”。1999年2月,纽约市将东区46街改名为“马友友路”;州长还定每年2月9日为“马友友日”,获得如此殊荣在当今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绝无仅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