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新声”已被纪念,“超新声”即将来临?
2007年5月11日,一场名为“北京在呼叫——北京超新声乐队集体展演”的演出悄悄在星光现场上演,在宣传文案中主办者这样写道:“我们出生在1980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运动,没有经历过贫穷,没有更加高尚的理想,没有共同崇拜的英雄;我们把不靠谱当成习惯,把互相贬低当成爱好,把名利当成信仰,把迷茫当成方向;我们追逐日泛儿,追逐漫画,追逐倍受剥削的工作,追逐虚幻的快感,追逐每一个逝去的年代。
28年前Clash唱出了那个年代最危险的虚无之音,如今的Joe Strummer已经步入天堂;10年前的北京新声把这个城市推入摇滚乐的漩涡,如今的他们也不再年轻。对,年轻不是一切,但年轻却有一个大声唱出来的机会。Beijing Calling,这不是一个前辈们所擅长的空洞口号,也不是划分小群体的狗屁字眼,更不会上升到“XX运动”的高度——这只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我们给自己的一次机会!
我们欢迎所有未对80后失去信心的人来狂欢,也欢迎所有失去信心的人来见证,这只是我们的第一击!”
当晚的演出,四只新乐队“赌鬼”、“嘎调”、“Snapline”和“The Scoff”登台亮相,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十名观众,其中有一半还是拿了赠票进来的。但为数不多的观众们没有吝啬他们的掌声和喝彩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之后每位乐手分到了几十元演出费,刚好够打车回家。
11月30日,“北京在呼叫第二击”再度于星光现场上演。这次的乐队阵容有“赌鬼”、“刺猬”、“怪力”和“Carsick Cars”。与第一次演出一样,主办者再度打出了以“80年代”为主题的宣传口号,但却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当晚到场的观众达300余人,场面火爆异常。
至此,网络上开始有人以“Beijing Calling”为标志划分这些参与演出的乐队,他们也成为目前北京“80后”乐队的代表。“70后”已渐行渐远,“80后”开始成长为音乐人主力。他们大多为乐队取英文名,歌词也以英文为主,以求更加国际化。与“北京新声”所处的资讯爆炸时代不同,“北京超新声”们成长在一个风格更加细分、选择更加多元的网络时代:他们可以用网络下载到任何一首想听的歌,而不用每天去“打口CD”店里扎堆;他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任何一支MV,而不用忍受56kp/s的拨号速度;他们可以在Web2.0技术的网站上随意交流,通过自己的喜好横向纵向寻找知音,而不用通过一个接一个的介绍;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看到Sonic Youth、Nine Inch Nails的演出,而不用靠循环播放VCD“意淫”;他们甚至可以用软件代替乐器,足不出户便能创作,而不用背着吉他挤公车赶去排练……
但随这一切便利而来的,是传统唱片市场的逐步衰落,以及原本不大的受众群进一步被分众,演出一票难求、唱片销量动辄几万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果说“魔岩三杰”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北京新声”可以勉强糊口,那“北京超新声”们只能赚点零花钱。但好在养活自己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这些年轻人大多有高学历,也不乏海归一派,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成败。不去迎合、坚持风格便成了他们的最大特色。
“北京超新声”们似乎有抢过前辈山头的意思,但这美好的愿望能不能实现,还要看他们自身的造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