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星光现场,新民歌运动五周年纪念演出。
按演出顺序,获得掌声最多的是周云蓬、孙恒与压轴的小娟、洪启,同时也是整场演出最“民谣”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掌声就是答案。
作为新民歌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洪启身体力行,在舞台上散发着傲人的光芒——我感受到了这种光芒,与平日里接触的洪启有很大的不同。
这场演唱会的名字是《只要这世界还有一个穷人》,来自洪启《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歌词:只要是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穷人,我会永远战斗不停。
不能否认,这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同时也是一场激情涣散的演出。整个制作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衔接不够流畅,甚至出现歌手上场与现场调音导致的演出空白。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也认同蔡琴说过的:表演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如果这不是一个舞台,则另当别论。另外,演出歌手与乐队的风格过于庞杂,当然我能理解洪启一心想要把队伍扩大的理想与决心,却不能理解幸福大街乐队主唱吴虹飞在场子上重复来重复去的单调叫嚷——我也听摇滚乐,可不是这么个摇滚法儿,世界上也没有哪个牛逼的摇滚乐队主唱是五音不全的。况且,摇滚与新民歌还是应该客气地保持一点距离。
其他参与演出的,有几位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手,有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还有一支新晋乐队,也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却与我理解的新民歌相去甚远。演出中间穿插着大仙与黑大春的诗朗诵,真的很酷——诗与歌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但这种表现形式(不是内容)仍值得商榷。我不知道诗中的人民在哪里,但我知道周围的人民已经有一小部分开始离场。
我从来不认为洪启是个不够聪明、不够坚强的人,我相信这种安排会有他自己的考量。果然,演出过后,洪启写了一篇《演出杂感》,文中对演出风格的置疑做出回答:我没有考虑“风格”、“理念”、“圈子”和“气息”,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的、在音乐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人。我早就说过,新民歌运动是个盒子,她欢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来充实她的内核。
我同意洪启说的,但我不能同意这种没有意义的扩大。新民歌运动“最强调质朴、简单、流畅的旋律,简单的乐器伴奏方式”,背离了这条轨道,就不是民歌了,或者说,无论什么都可以称之为民歌了。新民歌运动的支持者们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复杂的配器,我们需要的是动人的歌声来展现其真正的影响力,而不是虚妄的繁华。
新民歌运动五周年了,诗歌和文学是穷孩子的梦,我依然为洪启的这个梦感动着。洪启这个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舞台上传达这个梦的他无可挑剔。记得2004年,以发掘台湾本土音乐著称的角头唱片成立第五年,创始人张四十三说:“角头五年了,一样贫穷。然,志气高傲,依然有种。”衷心祝愿洪启也能保持同样高傲的志气,引领新民歌运动走过更多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希望民歌手们不再贫穷,但,依然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