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传统音乐市场低迷、数字音乐兴起的大趋势下,那些沉醉于音乐领域的创业者一面挣扎着,一面也在寻找转型的机会。随着新技术(包括三网融合、3D等)的不断涌现,音乐创业者将面临哪些商业机会,有何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何应对版权困境,本期圆桌论坛将集中探讨这些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参与本期论坛的嘉宾,既有来自于传统音乐市场耕耘多年的摩登天空、十三月唱片,也有来自于数字音乐领域抢先试水的虾米网、乐华娱乐、最地带以及Music2.0等公司负责人。从各方人士的对话来看,无一不在揭示着一点: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探索以音乐内容为核心的更加多元化的生存方式。而这其中蕴藏着的是一种持续求变的创业精神。
参与嘉宾:
摩登天空总经理沈黎晖
代表产品:新裤子乐队和草莓音乐节
十三月唱片公司CEO卢中强
代表产品:《那一夜我们搞音乐》
最地带网站创始人董海平
代表产品:《温柔一刀》
Myspace.cn战略及产品顾问付翀
代表产品:花儿乐队作品
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
数字音乐机构Music2.0创始人汤永钢
虾米网CEO王皓
天娱传媒版权管理中心总经理唐勇
乐华娱乐公司CEO杜华
现实环境之困:固步自封,版权暧昧
问题:整个音乐行业目前正处于低迷时期,尚无法单独通过音乐内容生存。环境在改变,但做音乐产业的人却没有跟着进步
支招:抛弃传统音乐的运营观念,跟随技术进步、消费环境的变化而寻找新的盈利点
董海平:近几年,传统音乐行业由于受到无线、互联网等应用高速发展的影响,其经营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目前全行业都面临着版权问题,数字音乐领域的创业者必须要在盗版、非法链接等恶意行为横行的环境下,找到通过经营音乐作品版权获利的方法,否则只能靠商演来维持公司的运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
就目前音乐产业发展的瓶颈来看,我认为有两个音乐产品本身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是漠视版权,二是创作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两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人的创作环境就不会得到良性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将不会产生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
付翀:现在能存活下来的唱片公司都不以音乐内容为生了,而多是以经纪业务,或其他如做广告歌、拍电影等业务为生。目前音乐产业的普遍现状就是低迷,这是一个大的产业问题,不是一个公司发展方向错了,而是整个大船要掉头, 特别费劲。
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行业里的固步自封。就好比人在一列火车上,火车开得很快,你觉得自己的速度也很快,但其实你一直在那儿站着,只是列车很快。现在的互联网也正高速发展着,而任何一个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也在高速地向前,但实际上你自己并没有动。也就是说,环境在改变,但做这个产业的人却没有跟着进步。
之所以我现在不干唱片了,就是因为我发现: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比如技术问题。技术在进步,载体在更新,然而,这些技术和载体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甚至大量音乐行业的人都看不懂现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那他就一定采取不了主动。
汤永钢:这几年,传统音乐产业在面对数字音乐的各类创新服务方面,态度还是逐步在开放的,当然目前还存在诸多衔接问题,例如版权的许可方式、数字音乐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都存在问题。正是处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对于尚在探索商业模式阶段的音乐创业者来说,他们的路就显得更为坎坷,当前他们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合理化的版权解决方案,以及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
沈黎晖:目前关于音乐版权方面的规定确实不明朗:到底收费标准是什么,怎么收,收了怎么分,这些都尚待明确。但是,我们又不能等版权制度完善了再决定怎么做。我们现在采取的是三条腿走路:一条是音乐内容,第二条是现场音乐,第三条是商业拓展。通过这三个板块,我们基本上构建了一个360度的体系。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一模式是不是可以复制,但我们自己认定了这个方向,确实也已经相对地规避了一些风险。
唐勇:目前音乐产品的制作,核心问题不是成本。因为在如今,专业的编曲并不需要很多钱,也不再需要花费上百万元去买制作设备,一切通过电脑软件就可以完成。其实,很多有激情、有创意的创作者都有可能做出好的内容。音乐内容的品质并不是与公司规模、投入大小完全成正比,创业型公司只要有好的创意,不是没有以小博大的可能性。
商业模式之变:市场导向,多元探索
问题:单纯依靠唱片发行和艺人经纪的传统运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支招:用不同产品和服务寻找多种渠道的获利来源,比如娱乐营销、版权经营、无线增值业务等
卢中强:大家都在抱怨大环境不好:包括盗版横行、版权不规范等,但我觉得与其抱怨,不如另觅渠道。比如,基于音乐和版权的娱乐营销和娱乐分销,就是我们公司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
在2009年,我们首先开创了自己的摇滚话剧,并在北京公演10场。另外,我们还独立操作了4个音乐节,并且全程参与了12个音乐节。作为十三月音乐节的口号,从2008年的“音乐回归现场”到2009年的“越中国越时尚”,我们公司都因此而获得了与各地政府联合操盘音乐节的机会。2009年底,我们又全面进军了游戏产业,比如谢天笑为《纵横时空》和《魔鬼法则》两个游戏制作游戏音乐并出任形象代言,而周铁男则出任《三国杀》桌游形象代言人并演唱主题曲,这些创新的“娱乐营销和娱乐分销”模式都为公司开拓了多渠道的获利来源。
其实娱乐营销和娱乐分销的本质就是找准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营销。2010年,我们还将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但我们的根本是没变的,即挖掘和推广好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和发掘出一些模式化的长线产品,形成稳定和具有爆发力的现金流,这将是我们公司未来的主要方向。
沈黎晖:音乐工业是过去十年里改变最快的行业之一,虽然传统的音乐工业在下降,但是人们听音乐的方向还是很乐观的。在这样一种趋势判断下,我们也在积极调整着自己的商业形态,比如现场音乐就是我们成长很快的板块。未来2~3年里,这一板块会占到我们整个运营收入中非常大的比例。
事实上,未来的音乐市场需要360度的来看待。以前我们都只做音乐内容和艺人经济,这也一直是中国音乐公司的模式。但是在未来,可能是更加立体的时代,包括现场音乐、音乐内容、品牌结合、版权收费等等,这些生态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依存的。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音乐内容,我们有大量的版权,这些版权通过CD、无线和商业授权,让我们获得收益,然后再投入到新的内容上去,形成版权循环。第二个是传统的艺人经纪,我们认为未来的音乐市场会是一个分众的市场。分众就是人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这其实对音乐的专业质素要求会很高,一家通吃的例子在这个行业里将越来越少,而音乐受众的分化将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的演出类型,从几百场的小型演出到少量中型演出,再到大型音乐节,基本呈现了一种金字塔型的商业体制,这也是摩登天空目前成长比较迅速的板块。第三个板块是商业拓展,我们跟大的品牌,比如爱马仕、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等品牌都有一些长期的音乐营销合作。这三个板块能够互相推动、共同成长,比如音乐节需要艺人,而艺人和音乐节也需要赞助商。
董海平:最地带是一个版权经营公司,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公司,我们的盈利模式是非常清晰的:获得版权交易的佣金和音乐版权数字经营的收益。也可以这样理解,最地带的模式是将知识产权证券化,以音乐作品著作权的未来收益为支撑,将该著作权分割转让给广大网友,并可对此权利进行在线交易的网络平台。这区别于以往“单向灌输”的模式,能充分发挥音乐人的创作自由,按照创作者最真实的想法做出最纯粹的音乐。至于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价值几何,则完全由歌迷们决定。在这一模式链条中,歌手通过转让歌曲的部分版权,提前获得经济收益,在乐迷的“支持”中,刺激创作热情,而曾经支持过音乐人的歌迷也能从中得到回报。
在我看来,未来音乐公司要具备的素质,首先是项目本身能够为音乐人和用户解决需求,这是最重要的。最地带的模式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市场的肯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首批尝试在最地带上发行音乐作品的音乐人已经获得非常好的收益。像袁景的《温柔一刀》转让了40%的版权,已经得到了近8000元收益。
行业新趋势之机:内容为王,与巨头合作
问题:3G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数字音乐服务商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广阔,但他们依然要看运营商的脸色
支招:借助新技术,做强内容,转型硬件厂商和音乐服务提供商
高晓松:未来互联网就应该免费听音乐,因为可以从其他消费行为上挣到钱,尤其是表演权,包括艺人在现场的表演(收入),应该有更大的比例分给作者。现场表演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远比互联网大,光卡拉OK所谓的机械表演就有100多亿元的市场。
当然,想在表演上扩大收入,音乐就一定是免费宣传品,在你还不知道好不好的情况下,让别人掏钱,有点不靠谱。我认为,互联网上收费音乐的模式是走不通的,一定会走到免费上去,看电视不就是免费的吗?
沈黎晖:数字音乐并不会完全地取代传统唱片,传统唱片的介质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就像我现在只买胶木的唱片,胶木唱片这两年又回来了,它并不是很大众的。因此,音乐不会完全消失在介质上面,比如说CD介质、卡带介质、胶木唱片介质,都会作为一种介质而存在,只是这些介质的份额肯定会越来越小,数字音乐在未来必然会占到一个比较大的份额。
另外,随着新技术出现也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机会。比如,我们也一直在与运营商们合作,但运营商的垄断性太强了,内容公司几乎没有谈判的权利,这是特别大的问题,而且这一形势也很难改变。所以指望运营商给你钱,实际上就要看他们的脸色。在我看来,音乐工业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的脸色上,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但是,技术会更好地改变这个世界,让你有更好的体验。
汤永钢:3G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数字音乐服务商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广阔,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收益模式也相对更具想象空间。比如以前在手机上难以支持在线点播的高音频品质,互联网上用户的小额支付也不成规模,而如今,则有可能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付费的增值服务。显然,这一新趋势,对于音乐领域的创业企业而言,是一个利好。但不利的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巨头会介入这个领域,例如诺基亚力推Comes With Music,索爱则推Play Now Plus。这些巨头们的资源整合能力,无疑让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付翀:音乐被数字化,这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根本的改变,不是A和B之间的改变,而是A和A+的关系。因此,我认为,最终还是要做内容,一做内容你就会发现跟原来的那些唱片公司没有区别,你只要负责成本,音乐数字化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个产业在改变的同时也在演化。在未来,传统唱片公司逐渐会变成经纪公司,制作音乐将工作室化,这些版权集中管理机构或经纪公司跟大的互联网公司合作,或者干脆自己变成互联网公司,甚至被互联网公司收购。
王皓:3G平台肯定给未来的音乐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基于3G之上的移动数据业务,让用户访问“云端”的音乐资源成为可能。
设想一下,未来的随身听也许连硬盘都没有,只需要一张3G卡,用户就可以访问海量的音乐资源。其实这也是虾米网对未来的设想。这其中的商业机会很多,比如相关的硬件厂商、音乐服务提供商、版权所有者,当然还有无线运营商都有机会分到一杯羹。但从总体上,我觉得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版权资源拥有者,也不是无线运营商,硬件厂商和音乐服务提供商才是未来发展空间最大的角色。
融资并购之路:理性判断,资源整合
问题:前期阶段吸引投资不易,因为版权问题可能加大并购风险
支招:构建从内容到渠道的完善产业链,选择资源型的投资(或收购)方
唐勇:在创业型音乐公司的前期运营阶段,要吸引到大的投资方,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在前期阶段,资金还主要靠自己的坚守来化解。在我看来,对于创业者,玩音乐的确是一件奢侈的事,选择音乐创业也同样是一个奢侈的理想,前期只能选择自己投入,然后坚守,等待引爆点。在政策方面,政府也在鼓励创意文化产业,我们应该可以从政府获取一定的资金支持。
杜华:音乐是一个很大众的产业,一些有资金实力的人会青睐这个领域,我们在去年创业之初就曾获得了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而在并购方面,目前在音乐行业则呈现出一种往上游延伸的趋势,比如SP收购CP(华友收购几家音乐公司),而CP也在向SP的渠道延伸。对于中小规模的音乐企业,要辨别这些收购机会,首先要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看收购方能否帮助自己实现增值,以及对方有无其他的资源。
唐勇:如今,资本方开始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产业链每个环节上的资源进行立体整合。比如,盛大通过收购华友直接拥有了增值业务的渠道资源,间接拥有了数家唱片公司的内容资源,同时又并购了视频网站酷6以及与湖南卫视合资盛视影业,加上原有的盛大游戏、盛大文学等资源,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内容(音乐、影视、游戏、文学等)到渠道(SP、网站、出版等)的立体整合。
我认为,在面临机会时,企业应该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方是纯资本的并购者,还是既能带来资金支持,又能带来资源整合优势的并购者。相比而言,资金+资源的合作方对创业型公司的长远发展更具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