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新闻 > 内地乐闻

国内九成合唱团不识五线谱 合唱音准节奏出问题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08月09日08:27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刚刚落幕,国家大剧院8月合唱节接力开幕,紧接着第四届世界汉语合唱大会“跃跃欲试”……除了这些“殿堂合唱”热热闹闹,京城各个公园及社区的群众性合唱活动也是如火如荼。

  合唱升温令人欣喜,然而致力于合唱推广及发展的业内人士却感到了一丝不安和隐忧,那就是表面繁荣并不能掩盖中国合唱水平与世界仍存较大差距的事实。职业合唱团如何变得更加专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群众合唱如何突破自娱自乐的瓶颈,实现自身水准的进一步提升?都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哭笑不得 合唱比赛竟唱流行歌曲

  作为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评委,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著名指挥家吴灵芬刚从绍兴回来,便投入到了对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与国家大剧院青年室内合唱团的排练当中。8月8日、11日,这两支团将在大剧院8月合唱节中亮相,与三支欧美合唱劲旅——美国卡第诺合唱团、芬兰夜莺女声合唱团与英国无伴奏人声VOCES8合唱团同场“比拼”。

  在吴灵芬看来,尽管大剧院8月合唱节是以交流为主要目的,但决非一“乐”了事,而应当通过这个平台,正视我国合唱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虽然我国合唱团体众多,但平均水平不高且实力水平相差很大。”

  今年7月在绍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参赛的200余支中国内地非职业合唱团体,除绍兴文理学院以外,水平均马马虎虎,更不要说问鼎名次。“有些合唱团甚至还没弄清究竟什么是合唱!”吴灵芬说。当时,有一支国内合唱团居然跟着伴奏唱起了流行歌曲,让人哭笑不得。最终,在与其他评委商量后组委会取消了该团参赛资格。

  由于深感忧虑,吴灵芬给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写了一封信,谈到在此次世界合唱比赛中看到的诸多问题。随后,这封信被郑小瑛发表在博客上,引发很大关注,不仅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也触动了很多群众合唱团的参与者。

  要知道,在基层群众的合唱队里,真正具备声音、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队员,还是很少的。人们经常看到,许多所谓的合唱比赛活动,整场比赛下来,大多数都是“齐唱”,偶尔有声部划分的,声音效果参差不齐,声音的整齐性、融合度、色彩感,根本谈不上。“其实我们也在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因为群众性合唱也应该追求艺术性,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它牵涉到音乐基础素质等问题。”北京一个群众合唱团的指挥说。

  只识简谱 合唱音准节奏出问题

  “现状是,国内除了数量很少的职业合唱团,大多数非职业合唱团都还在用简谱读谱演唱。这样平均下来,全国有90%以上的合唱团不识五线谱。这其实使他们的合唱训练受到了很大阻碍,比如合唱训练效率低,音准和节奏出现问题等。”吴灵芬说,“如果是群众自娱自乐性的合唱活动倒是无所谓,但是参加世界合唱比赛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如果不用五线谱读谱演唱,水平肯定会差一大截。”

  指挥家郑小瑛也深有同感。她说:“记得在一次有170多个国外合唱团参加的合唱活动中,大家一起学唱各国名歌交流经验,通用的是五线谱,而大多数中国合唱团员却不识谱,完全无法融入这项通过歌声与世界各族人民交流感情的活动中,只能在一边鼓掌。其实,学习五线谱,让中国人掌握一项与世界沟通的本领,应当尽早纳入国民音乐教育的小学教材之中!”

  据吴灵芬介绍,简谱追根寻源是从日本传来的,但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就改革了小学音乐教育,所有人从6岁开始学习五线谱。如今,经过60年发展,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合唱大国。此外,欧美国家的合唱团基本上没有职业、非职业之分,都采用五线谱,所以他们的水准都比较高。

  “五线谱与简谱的区别就是线与数字的关系,用五线谱学音乐,更加直观,从视觉上能给人高度、音程、声音调整等感官影响,这是简谱无法做到的。”吴灵芬说。

  在她看来,这五线谱与简谱之间的差距,恰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与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间的最大差距。她认为,五线谱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无论你今后是否从事音乐专业。而如今国内中小学校学习音乐,教学大纲是混乱的,有的是用简谱,有的则是五线谱与简谱结合。缺乏稳定扎实的音乐基础教育,是中国当前合唱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认识到五线谱重要性的教育者越来越多,一些大城市的少年合唱机构已经开始普及五线谱,发动了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作曲家徐锡宜认为,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仅仅有非职业合唱团的“热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优秀的职业合唱团队的涌现和繁荣。

  缺好作品 200个合唱团4成曲目重复

  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中国内地合唱团演唱曲目的重复率高达40%。“有的评委一看是中国合唱团上台,就把曲谱本合上了,因为曲目都已经熟悉了。”吴灵芬说。这一现象其实暴露了我国合唱事业发展中的另一大短板——缺乏丰富多彩的合唱作品。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说,合唱艺术这种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在西方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欧洲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曲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供后人演唱。但在中国,情况却不容乐观。

  合唱新作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曲家不愿意创作。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指挥家高伟说:“合唱创作需要作曲家对人声有很好的了解,同时又对当代音乐有广泛的了解,很多作曲家没有这么全面的基础,很难写出好的合唱作品。同时,合唱作品的报酬低,也是作曲家不愿涉猎的原因之一。”

  “有些作曲家写出的作品由于不适宜人声表现,合唱队员不愿意也无法演唱。”吴灵芬说。在她看来,写合唱的作曲家首先要了解人声,要能创作出富于特色的作品。在这次世界合唱比赛上,有些南方的合唱团,原本所在地域有很多好的民间音乐素材,却要演唱《乌苏里船歌》这样的北方民歌。还有的合唱团,演唱的中国民歌在和声编排上趋于欧洲化,把路走偏了。

  指挥家杨鸿年认为,中国民歌资源丰富,许多民歌的传唱者只通过口耳相传,如果作曲家能够进行收集、整理,也许能谱写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合唱歌曲。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去费时费力做这样的工作。

  此种情况也导致许多合唱团在选择作品上出现困惑,职业合唱团“崇洋媚外”,群众性合唱团天天就是“齐唱”那么几首老歌,谈不上划分声部、展现声音合作、和谐之美。蓬勃发展的群众性合唱活动,日益呼唤更多能真正展现合唱艺术魅力的合唱作品涌现。本报记者 李红艳 实习生 杨帆

(责任编辑:董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