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学校校长张帆在长江迷笛音乐节开幕前曾说过:无雨不成节。本届“迷笛”开幕当夜就下起了阵阵秋雨。下雨之际,也是“扭曲的机器”登台之时,乐迷们伴随着哗啦啦地秋雨,甚至不带任何雨具在舞台前热情而友善地进行着POGO。
经过一夜风雨浸透,露营区里更是湿漉漉一片。中午,我们陪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跨文化传播学专家单波教授(武宜的导师)走入“迷笛营”,半圈下来,大家全都一脚泥,单教授依然很开心地与迷笛们交流。
在泥地里聊天的、用餐的、踢球的、拍照的人群随处可见。
从河南赶来的一位大学男生正打开帐篷呼吸新鲜空气,我们问他露营在夜雨里会不会很辛苦?他始终保持着微笑说,不会啊,大老远赶来就是要感受“迷笛”的一切,无论晴天下雨。
“学校现在也很注重文化氛围,经常创造各样的节日让学生们参与,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强或不愿参与,而你们对迷笛的热情却如此高涨?”我们问那位小伙子。
“学校的活动往往目的性很强,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让人有拘束感,而迷笛给大家就是放松的感觉,你爱怎么穿就怎么穿,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认识的、不认识的,国内的、国外的,都能打上招呼、问声好,每次参加‘迷笛’都能结交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小伙子说。小伙子称他已参加了4届“迷笛”集会。
“迷笛营”中很多帐篷敞开着,里面却没人,大大小小的包、手机、相机随意地摆放其内,无人看管。两天来没有一起失窃事件。这是“笛迷”间的信任感、安全感。
难怪张帆跟我们讲:“我一直觉得,摇滚音乐节是精神生活工厂,也可以说是精神加物质双丰收的一个东西,是把你的情感和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与其他人分享的过程。”迷笛营中可见一斑。(文/张武宜、童本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