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音乐频道首页 > 新闻 > 乐评新闻

列侬诞辰70周年:音乐神马的都是浮云

来源:搜狐音乐独家稿件 作者:陈贤江
2010年10月11日10:57

  约翰-列侬(John Lennon),原披头士乐队(Beatles)成员,1980年12月8日被疯狂的粉丝枪杀。列侬的一生,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够了,符号,纵观全球流行音乐史,没有哪个歌手像列侬一样被如此符号化,这个符号代表的是“偶像”、“流行”、“摇滚”、“革命”、“杯具”、“神话”、“创新”、“嬉皮士”、“社会批评”、“行为艺术”、“勾心斗角”,等等等等,几乎囊括了我们能想象到的关于流行音乐的一切。

  这样一个“符号”,没法不被大众所熟知并牢记。从1964年2月,披头士乐队在经纪人爱泼斯坦的率领下登陆美国掀开“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序幕起,经过1967年《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开创性成功,到1969年列侬宣布退出披头士,在大众媒体的反复“解读”和“嬉皮士运动”的推波助澜下,列侬已经随“披头士”一起被深深镌刻在流行音乐的历史上,而在这之后的十年,列侬的一系列带有浓厚“行为艺术”色彩的歌曲、表态、行动,更让他的个人形象从“披头士”中脱颖而出。

  我们所怀念的列侬其实是后面那个,是高唱“Give peace a chance”(给和平一个机会)那个、是跟小野洋子一起躺在床上示威的那个、是想象“there's no countries”(不再有国家之分)和“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所有人生活在和平中)那个。这个列侬,之所以为我们所怀念,在于他已经成为了“梦想”的符号,这个“符号”之所以年复一年为大家津津乐道、难以忘怀,说得稍微好听一点,这是“摇滚乐的最高理想”;说得再好听一点,是因为它如一盏明灯为后人照亮了前程;说得更好听一点,它身上承载着流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政治内涵;而说得不好听一点,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至少现在看来是如此。

  对于“符号”外的列侬,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除了床、小野洋子、《Imagine》,大众在念念不忘披头士各种金曲之余对于列侬个人的音乐有什么印象?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跟我抱怨,相比那些“行为艺术”,列侬的音乐被过分漠视了,其实他的个人专辑比披头士其他几位成员单飞后的唱片都强很多。但是,有多少人认真听过?

  或许这就是流行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的残酷现实,一个人,只有“符号化”才能被大众记住,音乐神马的,都是浮云。

    陈贤江(搜狐音乐主编)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陈贤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