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唱片(原指BMG、SONY、EMI、华纳、环球唱片,因2005年1月1日BMG、SONY合并为SONY- BMG,五大唱片变成四大唱片)进入中国内地并没赶上最好的时光,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还是90年代中前期的流行乐、摇滚乐的同时勃发期,五大唱片都相继错过。到了90年代中后期终于开始有了变化,虽然此时的中国流行音乐工业颓势已显:盗版的压力越来越重,新技术的曙光还遥遥无期,但当时的五大唱片都预计到了内地市场潜在的价值,纷纷到内地来抢占滩头,但“潜在”真的能变成现实吗?
华纳
![](http://photo.pic.sohu.com/images/picjs/look.gif)
|
![](http://photo.pic.sohu.com/images/picjs/look.gif) 原内地华纳两位当家宋柯、许晓峰的相继离开震动了整个业界。 |
EMI
![](http://photo.pic.sohu.com/images/picjs/look.gif)
EMI进入内地市场较晚,南方由胡彦斌、北方由许巍分别镇守。
环球 |
环球唱片旗下没有任何大牌艺人,靠选秀脱颖而出的张杰、王思思是否能成为内地环球的新希望,不得而知。 |
■内地进化史
现实内地未被一统江湖
过去的十年是让港台本土唱片从业人员唏嘘不已的十年。上世纪90年代正值华语唱片的黄金年代,众多本土唱片公司纷纷被五大收入囊中,几年间就“山河变色”。
1992年台湾本土唱片公司飞碟被华纳控股,1993年被正式收购,随即变身华纳台湾唱片公司,此举标志着华纳开始全面进军华语乐坛。原飞碟旗下歌手王杰、蔡琴、郭富成、姜育恒、叶倩文、苏芮、张雨生、陈百强、吕方、林忆莲的唱片版权也归于华纳。
索尼唱片也于同一时间在台北成立了新力哥伦比亚音乐股份有限公司。与当时主流的港台流行乐不同,索尼唱片大胆引入西化艺人,庾澄庆、李玟、柯以敏、王力宏统统被索尼力挺。BMG则在1996、1997年收购了台湾巨石(原属滚石旗下)、香港艺能动音及日本FUNHOUSE唱片公司。同年,EMI成功收购台湾点将唱片,一下子拥有了蔡琴、伍思凯、张清芳、优客李林等歌手。1997年,台湾EMI更是把产后复出的王菲和那英双双纳入旗下。而环球唱片的动作则更加隐蔽,很多歌迷熟知的厂牌包括正东、新艺宝到上华、福茂唱片,全都被环球先后收入囊中,其前身宝丽金唱片更是七十到九十年代香港乐坛最重要的唱片公司,旗下的许冠杰、邓丽君、徐小凤、张学友、谭咏麟、黎明、陈慧娴、王菲(新艺宝)、张国荣、达明一派、陈慧琳(正东)、郑中基、黄耀明等几乎是整个香港乐坛的一个缩影。
2000年后,华纳在港台和内地分别签下张惠妹、孙燕姿和那英,加上郑秀文,一时间被称为“天后宫”。而索尼唱片不仅创造了F4的偶像神话,更在两年间一举取得“阿尔发音乐”周杰伦和“银鱼音乐”王菲的唱片发行权。
取巧演而优则唱全面流行
国际大唱片公司的风卷残云让当年本土唱片公司遍地开花的港台乐坛在短短的10多年间便被“一统江湖”。而当年索尼声像高调进入内地的时候也一度让内地同行风声鹤唳,但最终内地却并没有出现如同台湾香港一样的唱片工业整体“沦陷”的情况。非但如此,甚至还屡屡传出旗下歌手屡屡“炮轰”公司的现象。屈指算来便有陈明、满文军、王子鸣、陆毅等人满腹怨言离开新索。国际唱片公司在内地并未能如当年在台湾香港一样呼风唤雨攻城略地,五大在内地的作为仅和普通唱片公司无异。
曾经在华纳唱片任职的现太合麦田总经理宋柯对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自己的看法:“四大现在在内地的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华纳毕竟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
我们作为分公司在开展一些业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总公司的一个全球战略。中国内地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盗版等情况非常的严重,盈利的前景并不好。由此就会导致有的时候我们和总公司的步调并不是那么一致。但华纳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的一个还算突出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在于我们团队的本土化。这也是国际唱片公司进入内地未能顺利打开局面的另外一个原因,港台团队直接空降内地未必管用。“对此,乐评人王晓峰也有相同的看法:”在内地五大一开始仗着自己财大气粗,先把大牌的音乐人都签下来。歌手们也都愿意到更好的地方从事自己的演艺生涯。这都无可厚非,在台湾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来到内地操作的不少港台业内人士自以为很有经验,但实际上并不了解中国复杂的市场。最早SONY进来的时候,有些员工根本没有把这个当唱片公司,而把自己当白领了,也没有把自己从事的看成是娱乐产业,也很少有人去酒吧,观察大家都在听什么。现在可能会好一些,但这个行业里仍然有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和明星接触多的行业,而真正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是这个行业最缺少的。“
前鉴五大鲸吞港台市场
由于整个大环境的恶劣和创意人才的严重不足再加上业绩的压力,一些国际唱片公司减少了在本土音乐上作更大的投入的尝试,转而走上了另一条“影视艺人演而优则唱”的路线。由于有了影视剧培养起来的人气,运作这些影视艺人的唱片可谓“投入小,见效快”。作为这一路线的始作俑者,宋柯仍然把“周迅成功踏足歌坛”视为自己的一个成功案例:“周迅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随后又有了新索推出的陆毅。或许这是新索未来的方向,但我想黄小茂是不会满足于只做影视歌手的。事实上,华纳在内地市场一直是把本土化和本土音乐作为一个主攻方向的。现在的百代步升走的也基本上是华纳的路子。”而华纳现任总经理黄小茂也表示:“华纳其实有很强的新人储备,至于影视艺人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大公司的资源往往更有利于艺人发展自己的事业。”对于四大狂签影视艺人这样的现象,王晓峰觉得:“他们要是真能坚持这样的路线反倒好了,这样一来那些真正会唱歌的人倒可以在其他公司安心发展了。至少很多民营公司知道我们这个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不至于让我们整个的音乐市场变质。”
■四大未来时
网络门户甚至网游可能成为领跑
关于四大在中国的未来前景,宋柯认为它们远远未到“大鳄”的级别:“中国没有唱片业的航空母舰,四大也不是。现在‘太麦’每年有几千万的营业额,上千万的利润,相信比很多公司包括四大在内的都要好了。而在整个华语唱片的歌曲版权上,四大的每一家单独拿出来甚至还不如滚石。
在制造新人上民营唱片因为具有本土化的人才优势,所以四大也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在国际上,四大的优势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发行上,在国内,新索已经在自己做发行,我听说华纳和环球也要开始做发行,这可能和他们的传统的思路有关。但传统发行已经要被未来的音乐产业淘汰了。
事实上,只要内地市场上资金渠道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四大就永远不可能真正重视这个市场。如果在两三年之后,网络和新技术能够解决音乐行业资金的回流问题,唱片业才会真正的活过来。到那时候四大也未必会是内地唱片的龙头,反倒是一些新技术公司、网络门户、SP运营商甚至网游公司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的领跑者。
近期我们就会看到非常多的这样的模式浮出水面,我觉得这才能代表未来内地唱片业的一个方向。“谈到四大在内地乐坛的地位,王晓峰表示:”它们在内地的影响远远没有达到当年在台湾的程度,基本上和一般唱片公司没有太大区别。台湾和美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市场,很多歌手在小公司可能是公司惟一的摇钱树,国际唱片公司把人挖走,小公司立刻垮掉。所以像飞碟、丰华这样的公司才会接连倒下。而在欧美有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
四大虽然是超级公司,但市场上仍然存在很多四大控股的中型唱片公司以及独立厂牌。市场上的艺人资源非常多,一个人走掉,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内地市场的规模有些像美国,但是艺人资源则远远不够。目前因为亚洲市场不赚钱,所以四大在中国仍然是试探性的,没有太强的实力签艺人。一旦产业结构捋顺,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它们将迅速瓜分内地的艺人资源,歌坛基本就完了。我觉得未来中国唱片业的形态应该是‘两边粗,中间细’。小公司越来越多,但实力非常弱,而大公司则越来越有钱。夹在中间的则是类似于华谊兄弟这样规模的公司和一些发行公司。“
![](http://images.sohu.com/ccc.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