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刚(1994红磡演唱会录音师,国内顶级录音师)
“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觉得那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唱会。”
基本上,国内魔岩艺人的唱片都是我录音的,1994年他们去香港开演唱会,让我在香港担任音响师。我第一次去香港,也是第一次在红磡演出,事后觉得,这是让香港人刮目相看的一件事儿,没想到内地会有这样一拨人,会有这样的音乐,当时全体观众都站着,王菲肯定也去了。
那个场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当时香港没有回归,包括我、LANDY(张培仁,时任魔岩总经理)还有好多人都有顾虑,会得到什么结果,什么反应?但是演唱会让我很震惊,观众反馈给我的感觉是:内地艺人在香港还是挺厉害的,所以我特别为他们骄傲。我有一个对比,当年崔健全国巡演的时候,我也是音响师,在内地来说,我已经知道摇滚乐在国内的气氛是什么样的,但在概念里,香港人比较斯文一点,相对来说,会坐着看,很规规矩矩地鼓掌,很少有像我们那么激烈的。没想到,的确达到了那个气氛。我是第一次到香港,问当时合作的通利琴行音响师,“这种演出气氛,香港有吗?”他说,“很难得,没有。”观众全站着,没有坐着的。当时LANDY在我的调音台后面,激动得热泪盈眶,眼泪哗哗的。
我记得当时演出完了,有一个小孩,当时也就十七八岁吧,他说他是天津人,车从红磡回酒店那条路上,我们坐着中巴,看见这个小孩在窗外摔了一跤,流了很多血,还一直追着跑,激动得热泪盈眶,追着车好长时间。
为什么说这些年他们再没有创作出当年那样的作品?我是这么想的:摇滚乐是一个精神上的东西,可能改革开放后,物质的东西会影响精神上的东西,摇滚乐以前都叫“穷摇”,一旦安逸以后,就没有冲劲儿了;还有一个,我相信可能是全世界的问题,包括国际上的乐队,曾经的摇滚乐大腕儿后来也没出什么新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全社会的问题,整个气氛和过去不同了,人的节奏都变快了,会影响到对音乐的感觉。
刘效松(1994红磡演唱会乐手,中国最优秀的打击乐手之一)
“王朔都写不出来了,何况是歌手?”
其实当时是魔岩在内地做了公司,出了窦唯、张楚等人的唱片,想把中国新生代弄去香港演出,就开始实施了。我在张楚的乐队任鼓手,在窦唯和何勇的乐队都是任打击乐手。
我个人感觉,内地的摇滚去港台非常少,所以当时去了香港,在演出之前就比较轰动。毕竟是摇滚乐,比较反叛,当时何勇还没去香港,就在内地说“四大天王就是小丑”,引起了比较大的震动。当时港台只有Beyond,那也不是纯粹摇滚的乐队。所以这四个乐队的演出挺受拥戴的,但观众那么喜爱,是我没想到的。
金少刚提到的那个天津歌迷,我们都印象很深,跟着我们的车跑了很长时间,大家不忍心让他跑,后来让他上车来了,他特别激动,不停说话。
那是魔岩在香港制作的最成功的内地音乐会,也可以说是中国摇滚乐鼎盛时期一个比较好的标志。不管现在怎么说,有人褒贬魔岩,但能在那个时间做,还是很了不起。在香港那么一个地方,魔岩需要一些勇气,需要一些胆略,他们做成功了,不管商业上有否获得利益,演出效果和轰动程度的确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我觉得魔岩在那个时间对中国这一批音乐人也好、年轻人也好,算是办了一件大事儿吧。那个演出算是个里程碑。
有人说他们的创作不如从前了,我觉得作为创作型歌手就是这样,人不可能是个机器,不停在往外吞吐东西。人总有高潮、低潮。看一下过去的有些乐队,始终每年出一张唱片,可那就是噩梦,就是不停考虑“我必须出”,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事儿。滚石乐队那么大的腕儿,也不一定年年出吧?跟自己的状态、经历有关,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生活都有了变化,精神也受了冲击,他们也会迷失,所以他们写不出来东西,或者觉得写出来的东西不能代表他自己,这种困惑肯定有,所以沉寂一段时间也没什么不好,得积累一些,沉积一些,感受一下。因为中国这十年,正好是变化最大的十年,一般人都扛不住,王朔都写不出来了,何况是歌手?人的价值观都受到了冲击。全中国的人都在感受着变化,艺术家更是如此敏感,自然会不停找寻自己的方向和创作灵感。
作为乐手,我受到的冲击相对少一点,我是一个以演奏乐器为主的音乐人,我不太创作歌词、音乐。但要说一点儿冲击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在我的演奏中肯定会有表现,但由于我只代表一种乐器,所以一般人很难感受到我的变化。我也没有刻意去规划什么未来的方向,我基本上就是顺其自然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分手13年的"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从左至右)将再次同台 中国摇滚曾几何时也辉煌过,崔健、张楚、窦唯、何勇等中国摇滚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
07-06-11 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