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果不是阿巴多,“琉森音乐节在北京”活动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吗?这是这些天走进国家大剧院的观众不断议论的话题。日前在女高音歌唱家哈内诗的马勒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优美的歌声中,“琉森音乐节在北京”活动也告别了观众。阿巴多还会不会再来?激动的掌声过后,很多音乐爱好者甚至有些留恋,留恋这几天阿巴多带来的“真音乐”的感觉。
音乐需要用真诚打动观众,这是音乐家的责任。在听阿巴多的音乐时,你的脑海里似乎有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是阿巴多通过音乐给观众留下的,虽然你能明显感到他的手势在指挥时间较长后会出现疲惫状态,但是他让音乐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这就是他的艺术魅力。而相比较而言,谭盾在“琉森音乐节在北京”活动中的演出却不尽如人意,《陶乐:大地之声》试图与马勒对话,但作品中过于琐碎的其他元素反而把谭盾想要表现的主题淹没了。于是,整个音乐演奏下来,喜欢的高呼谭盾为“天才”,而有人则坐不住拔腿就走。在批评者看来,那些京剧的西皮旋律和古曲《阳关三叠》的元素,甚至是摇滚和嘻哈的元素,恰恰反映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浅见和只顾自我表现的浮躁创作心态。与之对比,阿巴多之所以会受到观众一直的喜爱,除了音乐之外,更多的是让观众看到他对音乐的真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