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雨伞》是窦唯最新的专辑,虽然它的艺人栏归属为一个叫做“不一样”的组合,但熟悉窦唯的歌迷都知道,“不一样”、“不一定”FM3和“暮良文王”,实际上都只不过是窦唯乐队的另一些代名词。如果说在早期,还有“暮良文王”偏重民乐、“不一定”偏重Fusion、FM3偏重电子这样的模糊分类的话。那么越到后来,随着几支组合成员间互相的流动,实际上组合名字对于窦唯的音乐来讲,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具表意功能的符号。它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好玩、随意,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一种附庸风雅之乐,就像一个又一个的花名或篆刻章专用名号。
与以往专辑稍有不同的是,窦唯在《早春的雨伞》中,除了和多年的搭档张荐合作之外,还同时请来了他们两位各自的父亲窦绍儒、张荣舫,分职笛子和单簧管的演奏。出身音乐世家,给这两位音乐人早年投身中国摇滚事业,赋予了扎实的音乐基础。而当年他们在叛逆青春期为西方摇滚倾尽全力的行为,估计也没少让两位父亲担心过。但兜兜转转的多年后,窦唯却在西方的氛围音乐里找到了寻根故乡的切入点,以氛围乐的形式表达中国士大夫式的抚琴弄乐内容,并且还带上两位长者一起玩。这与其说是一次成熟的谅解,不如说是一种音乐本质的相通。
和以往窦唯的专辑相同,《早春的雨伞》同样不具备任何表意功能,甚至也没有任何有章法的结构可言。其创作过程,就像是中国式的泼墨山水画加上西式的行为艺术。它不能唱起来,也不能具体告诉你某时、某人、某景、某事。整张专辑更多提供的,还是一个可供人无限联想的抽象平台。唯一和主题契合有关的,只有整张专辑的音色,的确非常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春雨打在身上的感觉。而这同样会因为个人心情、环境和体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说得文学一点,听《早春的雨伞》,就像是读戴望舒的《雨巷》,朦朦胧胧、浪漫至极。说得感官一点,听《早春的雨伞》,就像是感受抽象的氛围乐。而朦胧和抽象,既是窦唯音乐的意境,也是它音乐的实质意义。
事实上,虽然从《一举两得》甚至更早的《山河水》或译乐队时期的作品起,窦唯曾经给过人们再造一个音乐体系的错觉。但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实践,窦唯在拆散了音乐标准结构的同时,实际上也并没有能从另一个高度将这种高度重组,依然还是停留在玩的层次或境界,这就决定了他其实不是一个音乐家,而只是一个音乐玩家,是游离于主流音乐外的著名闲散人士。他的那些所谓音乐即兴,当然也完全不同于爵士乐里的那种即兴,而更像是一种随心所欲。这就造成窦唯的音乐,实际上已经很难凭借音乐本身任何的技术环节得以与乐迷沟通,也让任何人找不到点去评判他音乐的好坏。在这个基础上,任何说能听懂现在窦唯音乐的人,他的话首先也就让人听不懂了。而窦唯现在这种音乐的魅力,主要还是体现在近似氛围音乐里的气氛里,所营造出的那种青山绿水、与世无争的境界,和那种可以净化心灵、闭眼就能够旅行的功能。他要的不是你能听懂,而是你学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