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五:“华流”反攻日本韩国
近年来日风刮完吹韩流,从音乐、影视到服装、食品,日韩文化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但就在其高潮逐渐退去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元素已悄然成为2006年的时尚主流;更有以周杰伦为代表,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音乐元素的乐坛“中国风”,也为各路音乐人争先效仿。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韩文化流行了这么久,殊不知一股称为“华流”的中国文化风正在悄悄的登陆日韩乃至欧美。
日本惊呼“华流来袭!”
真正用起“华流”这个词,并开始惊呼“华流”来袭的是日本人。这起因于F4于2005年登陆日本,虽然他们在华语乐坛已似大势已去,可在日本却是火到不行,《流星花园》不仅被各地方电视台轮番抢播,更被TBS电视台于2006年11月在黄金时段在全日本播放。同期发行的出道5周年纪念精选大碟虽然价格不菲,但仍在极短的时间里被一抢而空。《流行花园》的热播还引发了日本年轻人对中文乃至中国文化的兴趣,目前到台湾学习中文的日本女生数量猛增,其中很多人直言是留学的直接原因就是F4。之后不久,周杰伦也到日本宣传其主演的电影《头文字D》,人气随即一路爆涨,成为打入日本的又一“华流”力将。
其实早在“华流”这个词被提出之前,就有很多中国音乐人、电影人在逐渐向国外推广中华文化。其中最著名也最典型的,当属从2001年开始在日本蹿红的女子民乐队“女子十二月坊”。她们中国味十足的音乐、服装在日本引起了最初一轮的“华流”高潮。看到了“女子十二月坊”的成功,中国的许多歌手也开始重视日本唱片市场,现在的唱片发行流行说“全亚洲同时发行”,正是中国音乐努力进军日韩市场的例子。近一两年来,除了上述提到的两路悍将在日本大红大紫以外,胡兵也成为又一个能代表中国艺人成功进军日本的范例,甚至一度被媒体称为“华流天王”。成为日本师奶杀手的他不仅唱歌,演艺事业还涉及电影、主持、广告代言等多项领域,已成为在日“华流”的中流砥柱。
暗涌已久,蓄势待发
虽然是日本人的一声惊呼,才让世人忽然意识到“华流”来袭,但其实无论是从面积的广度讲还是从时间的深度讲,“华流”反攻早已是暗藏汹涌。
![]() |
无论是早些时候的成龙、巩俐还是到现在风头正劲的章子怡、李安、张艺谋,自《卧虎藏龙》以来中国电影便得到了西方电影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加上姚明等体育明星在国外的成功,使得西方世界更加强了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关注,紧接着这种关注又进一步扩大到亚洲地区。李宇春曾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还被评为2005年度25位亚洲英雄人物之一。中国新生代偶像如此之快地被国外媒体报道,可见外界对中国娱乐文化界的关注之高。时值2006年底,又一则“华流”战报传来,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被2006年美国格莱美大奖提名,这无疑给2007年的“华流大反攻”开了个好头。
所以在新的一年里,如果我们看到某个艺人的名字被日本人、韩国人像我们曾经追捧“木村拓哉”、“HOT”那样追捧着,不要感到过于惊讶,哪怕这个艺人在中国并没有大红大紫。
谁能扛起“华流”大旗?
“华流”正起,并伺机全面反攻,一千多年前那条东渡的大船似乎又要起航了。但我们在外国媒体的惊叫声和赞誉声中能否静下心来思考,“华流”会不会如昙花一现?
如果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实目前有能力拼抢日韩市场的几乎全是索尼公司的歌手,这其中的奥秘自然不必多言。虽然前有F4,后有周杰伦、胡兵,但我们还没有一个能像韩国歌手BOA那样在日本市场扎住根的歌手,日韩是这样,欧美更不用说。华语流行音乐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擦干净,怎能就轻易地占领国外市场?
一位在中国音乐圈闯荡十几年的日本人曾说:“中国音乐的现状是内地学习港台、港台学习日韩、日韩学习欧美,而华语音乐之所以不能被国际承认就‘坏’在这‘学习’二字上,你拿给别人听的都是人家已经在玩的东西,怎么会感兴趣呢?”也许这能说明为什么在国内并不受关注的“女子十二月坊”为何能在日本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她们带去的是在日本文化中稀少、而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在反攻的号角吹响之前,我们是否应该首先考虑,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才能扛起“华流”的大旗?(文/袁婧)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责任编辑:Hedwig)
|